请关注【影像派】
前言
同样是拍摄一张白纸,为什么有时会偏橙,有时又泛蓝?
同一地点、同样的光线拍摄风景,为什么他拍出来显得正常,而我拍的却显得偏冷?
为什么我拍的人像,肤色总是会偏黄?到底是哪里设置错了?
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影像君和大家来聊聊另一个摄影术语——白平衡。
在相机里,它可能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参数,但是,你使用得少并不等于它可有可无,它的重要性只是被你低估了而已。
1.1 色温
一个理想黑体受热时会产生电磁辐射,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其表面的温度用「色温」(color temperature)来描述,单位为开尔文(Kelvins),简写K。当温度较高(如高于9000K)时,黑体会发出泛蓝的「冷光」;当温度较低(如低于3000K)时,黑体发出泛红的「暖光」;当温度趋于中等(如6000K左右)时,则黑体发出「白光」。
如果觉得「黑体」太抽象,那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块金属: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金属会发出橙红色的光,若继续加热,金属会发出泛白的光。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热化」便是引申于此。
辐射可见光的色相与黑体温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可见,色温越低,光线越「暖」(偏红、偏橙),反之,色温越高,则越「冷」(偏蓝)。这跟我们色彩感知心理中「冷暖色」的概念恰好相反,不要混淆。
因结构和热辐射各异,不同类型的光源发出的光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温。以下为各种光源所对应的色温(经验值):
图1-2
1.2 白平衡
在摄影中,我们的理想目标是尽可能还原与场景光源一致的色温。这种用于平衡不同色温、校正色彩偏移的方式,称为「白平衡」(white balance),简写为WB。之所以称为「白平衡」,是因为白光是中性色,处于色温值的中间。白平衡也称为灰度平衡、中性平衡等。
图1-3,Photo via ricoh-imaging.jp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色温对我们的摄影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需要获得「正确的」白平衡?
二、人眼的色彩适应与白平衡校正
光源的色温之所以如此重要,皆因光线色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眼对物体固有色彩的判断,在视觉理论中称之为人眼的色彩适应(chromatic adaptation)。
2.1 色彩适应机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从昏暗室内一下走到阳光强烈的室外时,我们会感觉非常刺眼,眼睛无法睁开,但不用多久,我们的眼睛便适应了这种强度的光线,可以看清烈日下的物体;此时,若我们再从室外走进昏暗的室内,我们会感觉眼前一片漆黑,分辨不清暗处的事物,需要过一会儿眼睛才能适应过来。
视觉理论指出:人眼的敏感度会因外界的视觉刺激的增强而减弱,反之亦然[1]。
我们来看图2-1,从上至下,大方块的亮度依次递减(白-灰-黑),小方块的灰度值保持不变,然而,当我们缓慢地从上向下观察时,小方块却呈现出「颜色逐渐变浅变亮」的错觉。
图2-1
不仅背景亮度会影响我们对物体的判断,背景的颜色亦有此等效果。
我们再来看一张图。现有两组RGB值完全相同的三个小色块,颜色分别为绿色、红色和灰度。一组置于蓝色背景中,另一组置于黄色背景中,如图2-2所示:
图2-2
仔细观察左右两组的小色块,横向对比,你会发现,原本两组颜色一样的小方块,但我们感知到的色彩却有差异:
在左侧的蓝色背景中,小方块的颜色显得偏黄、偏深;而对比右侧的黄色背景,相同颜色的小方块却显得更蓝、更浅一些。
对于这种色彩现象,色彩视觉理论的解释为:当背景色(观察条件)改变时,同步对比(Simultaneous contrast)会产生一种刺激,从而导致感知到的色貌(color appearance)发生偏移。
既然背景光线的色温对主体颜色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数码相机是如何校正色温的呢?
2.2 白平衡的校正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实验。光源为阳光的反射光,室内无其它光源,主体为纯白色物体。在光源和主体不变的条件下,仅仅改变相机的色温值,在室内拍摄同一个物体:
影像君将相机色温值设置为10000K(可调最大值),对着白色物体拍摄,画面如图2-3所示:
图2-3
再将相机色温值设置为2500K(可调最小值),对同一个主体拍摄的画面(如图2-4所示):
图2-4
通过对比两张照片,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尽管光源和主体都一样,但相机色温设置的不同,可以直接形成「一暖一冷」两种截然不同感觉的画面。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也说明了这两个色温值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导致了原本白色的物体出现了严重的色偏。
数码相机校正白平衡的基本原理大致是这样的:
当色温值为某个给定值时,相机的系统会进行色温反向补偿,使其达到中性色温。如上述的10000K,相机认为此时色温太高、色彩偏冷,需降低色温,但往往容易「过度补偿」,导致白平衡朝低色温过度偏移,直接影响就是致使画面偏暖,反之亦然;
若相机设置为自动白平衡(AWB),系统通过感应判断画面中色彩所占的比例,若暖色(橙、黄、红等)比例较高,系统就会通过提高色温进行补偿,结果画面会偏冷,反之亦然。因此,在混合光源或光源有明显色彩倾向的场景中,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往往并不能准确还原场景的光源色温。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与场景光源色温一致、符合观感的白平衡呢?
三、如何获得正确的白平衡?
3.1 前期
前期的方式又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相机设置和白卡(灰卡)。
3.1.1 相机设置
如今的数码相机都会内置「白平衡」功能。该功能本质上是提供多种预设或手动的色温方案。进入白平衡菜单,会有以下一些常见图标:
图3-1
我们大概可将其分为两部分:前三个白平衡为手动色温方案,余下为预设色温方案。
对于第一部分:
(1)自动:自动白平衡本质上是一套「估测算法」,其色温范围介于3000K~7000K之间。它通常适用于阳光灿烂(不包含日落日出的场景)的室外环境,在其它场景中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自动白平衡」并非是一个非常智能或精确的色温方案。
(2)自定义:所谓自定义,是指当你在某光线条件下拍摄了一张相片,相机会记录下相应色温值并应用于你拍摄的下一张相片中。
(3)开尔文:提供一个2500K~10000K的色温范围,适用于有经验的专业摄影师。
对于第二部分,则为相机提供的常见6种光源的白平衡预设值,对应的色温值可参见第一节内容。
下图(图3-2)为包括自动白平衡在内的6种模式下所拍摄的照片,大家可以对比感受一下:
图3-2,Photo by Joshua Dunlop.
我们在拍照时可以根据场景的光源及光线条件,评估使用相应的白平衡。判断是否使用了正确的白平衡,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照片出现的色彩倾向是否与我们肉眼所感知到的一致。
但是,我们前面已经知道,眼睛容易对长时间的色彩刺激产生适应,因此这种判断虽然方便但并不准确。
3.1.2 白卡(灰卡)
若拍摄的画面中存在白色区域,可直接作为白平衡的参考点;若无,则可自制一张便携的纯白(灰色亦可)卡片,作为中性色温的参考点。方法很简单:
设置一个白平衡值,将白卡置于镜头前,与拍摄主体合拍一张,观察当前色温下的卡片是否依然保持原色,有无色偏。若卡片偏冷或偏暖,则说明所设置的白平衡有误,应重新调整。
图3-3为不同灰度值的白平衡灰度卡:
图3-3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种前期调节白平衡的方式太麻烦,可以通过后期软件去校正。
3.2 后期处理
3.2.1 手机端
手机端的图片编辑App有很多,这里以主流的Snapseed为例。
在Snapseed打开一张素材(如图3-4),果盘大面积的黄绿色反射光,致使手机的自动白平衡出现了「误判」,照片整体偏绿,橙子表皮显得暗淡无光。因此我们需要纠正这种色偏现象,以获得正确的白平衡。
图3-4
点击工具-白平衡,进入白平衡调整界面,点下方的「吸管」工具并移至画面中的灰色区域进行采样,吸管周围的圆环颜色即为当前采样色。如图3-5所示:
图3-5
可以看到,偏绿或偏冷的现象有所缓解,主体(橙子)的颜色恢复至我们平时肉眼所观察的水平。
3.2.2 电脑端
电脑端的后期处理,本文以Lightroom为例。
在Lightroom中导入图片素材,点击「修改照片」进入编辑界面。观察右上方的直方图,我们不难发现,照片存在「高光偏绿、暗部偏蓝」的色彩倾向。如图3-6所示:
图3-6
我们的调整思路依然和手机端一样:找到一个近似的灰色区域作为我们的中性色温参考点,利用吸管工具自动校正白平衡。
点击并移动吸管工具,在橙子表面找到一个偏灰(因为画面中没有纯白的区域)的区域作为中性参考点。这个「中性点」可通过观察吸管旁边显示的RGB值获得——R、G、B三个数值越接近相等,色彩越趋向中性。如图3-7所示:
图3-7
可以看到,校正白平衡之后,高光的绿色收敛了一些,橙子恢复了橙黄色,暗部也少了一些冷色。白平衡校正前后对比如图3-8所示:
图3-8
如果想减少色温校正带来的色彩畸变,或者获得更大的色温调整范围,建议前期拍摄时使用RAW格式,当然,前提是你的相机支持此类格式。
结语
最后,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我们从色温讲到了白平衡的定义,从人眼的色彩适应到介绍相机白平衡校正原理,最后从前期和后期两大方面详述了校正白平衡的解决方案。
「白平衡」虽然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甚至有些不起眼的参数,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我们的最终影像。对于一个摄影术语,作为摄影爱好者的我们,不仅要知道它「是什么」,还要明白它背后的「为什么」,只有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方能将这种高阶认知思维应用于拍摄实践中,提升我们的出片效率,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少入一些不必要的坑。
参考文献
[1]Elizabeth Allen,Sophie Triantaphillidou,The Manual_of_Photography (10th ed.) Oxford Focal Press;
【往期文章精选】
曝光:这些干货有助提升你的光影把控能力,摄影爱好者们不可错过
这3个概念,连许多资深摄影爱好者都会混淆,你懂得如何区分吗?
感光度越高曝光量就越大?为什么高ISO会带来噪点?干货答案在此
想快速入门摄影?这8大经典构图法你不可不学!
25张图,4000余字,全面拆解各类「线条」在摄影构图中的运用技巧
若喜欢我的文章,请大家为我点赞、转发、收藏和评论。
头条号【影像派】,专注分享原创摄影作品及各类摄影知识。
加入【影像派】,一起感受摄影的魅力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