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方向是指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围绕被摄对象四周选择摄影点。在拍摄距离和拍摄高度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的拍摄方向可展现被摄对象不同的侧面形象,以及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的不同组合关系变化。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摄影拍摄角度的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拍摄方向通常分为: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
一.正面角度
正面角度是指与被摄对象正面成幢角度的拍摄位置,主要表现某对象的正面具有典型性的形象。例如建筑,无论古今在设计上都注重正面的样式与装修,如北京的天安门以及各展览馆、博物馆等。正面角度能够表现对像的本色。人物相貌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面形象更具有人物相貌的特点。正面角度的构图,主要是表现对象多处在画面的幢中心分割线上,常是对称的结构形式,一般说来正面的构图形象比较端庄、稳重。
二.斜侧角度
斜侧角度是指偏离正面角度,或左、或右环绕对象移动到侧面角度之间的拍摄位置。偏离正、侧面角度较小时,往往对正侧面的形象变化不大,可在正、侧角度范围内选择适当的拍摄位置,既能表现对象正或侧面的形象特征,且物体形象又有丰富多样的变化,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三.侧面角度
侧面角度一般是指与被摄对象侧面成垂直度的拍摄位置,主要表现某些对象的侧面具有典型的形象。例如在人像摄影中,侧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部轮廓特征,使人像形式多样变化。在客观对象中,有许多物体是只有从侧面才能看清它的相貌的,例如人走动时的身影,各种车辆的外贸以及某些用具都有这样的性质,在这种条件下侧面角度就能更好地表现对象的特色了。侧面角度较之正面角度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侧面垂直度左右可有一些变化,以获得最能表现好对象侧面形象的拍摄位置。
四.反侧角度
反侧角度是指由侧面角度环绕被摄对象向背面角度移动的拍摄位置。它有反常的意识。往往能将对象的一种特有精神表现出来,在与常用的正面、侧面、斜侧面角度的对比下,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往往能获得很生动的形象。当然对于某些对象来说有如斜侧的形象相似。因此反侧角度对摄影对象是有要求的,或者说是只有适当的对象才可选择反侧的方向。
五.背面角度
背面角度选择何种拍摄方向,不仅是主要被摄对象的形象有变化,构图的形式有变化,更主要是表现内容也可能有变化,因此考虑拍摄方向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被摄对象和主题表现的要求而变化。至于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没优劣之分,运用得当,都会获得成功的构图。
我这里聊的角度并不是举着相机围着模特转圈,也不是找一个可以把对方拍美、拍瘦的角度,而是指以模特眼睛为轴,相机到眼睛的视线与地平线形成的角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拍照片常用的是人类常规的视角,也就是站着直立拍摄,或者略微弯腰,尽量让相机镜头与模特的视线在一条水平线上来拍摄人物。摄影教材上的理论讲解是,应该让相机镜头与人物腹部或腰部位置平行拍摄,因为这样才能记录下来标准的人物比例。所以很多在棚内拍摄的摄影师拍全身定妆照都会坐在椅子上,那样,不会把人拍走形。
这些说法都很正确,只是尝试些非习惯性的视角会更有趣,而且会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效果。其实在实践中,拍摄角度的选取是很随意的一件事,没必要照本宣科,更多角度的尝试,才会体现更多的个性,这也是年轻人玩摄影的开放性思路的体现。最常用的拍摄角度无非就是直立平拍,除此之外,就是高角度和低角度所带来的不同视角。
直立平拍自然不用多说,对于高低角度的位置,就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纵向站位差。摄影师可以借助拍摄环境,来调整机位高度,也可以让模特登高或爬低。就其中的低角度拍摄来说,在降低相机高度的同时,位置越低视角越特别。这其中还有细节的区别,也就是相机位置放低时,是仰拍还是平拍。同样是降低高度,仰拍时镜头到模特视线是与水平线产生负角度的。
也就是说,相机在低于人物头部高度以后,镜头是朝上仰拍的。必要时,摄影师可以试着躺在地上进行仰拍,那么低角度的平拍,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把相机平放在地面上进行拍摄,会加大地面在画面中的比重,所以要因地制宜地取舍和尝试。
这是在东京地铁里等车时把卡片机放在地面上拍摄的,把地面做了延伸的处理,体现一种旅途的感觉。
这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附近拍摄的作品,女孩子站在台子上,我站在低位置进行仰拍。这样拍摄也是为了能把楼体拍全,把人物充分放到嘲中。
这是躺在地上,让男孩从我身上跃过时抓拍的,我喜欢尝试不同的角度拍摄,很有意思。
照片中女孩的位置会比我高出1米左右,在劝时截取掉脚下踩着的石墩子,同时还要兼顾飞机从头顶经过的瞬间。这样的角度拍摄会让人显得离飞机更近。
这是让男孩直接爬到房梁上,我站在地面上仰拍的逆光照片。有时候可以根据拍摄地点的地势环境,调整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纵向距离,寻找一些不同的角度拍摄。
关于人像摄影的书籍很多,网上也会有许多介绍,尤其是进入到摄影论坛或加入到摄影QQ群之后,关于人像摄影聊的更多的是用什么相机和镜头拍人像画质更好、焦外更炫;用什么焦段拍人像最符合标准比例,以及如何调节参数才能让曝光更准确等,好像给人像摄影这件事加上了许多标准。但人的思路是多样的,如果你已经确定了自己想要拍摄和体现的东西,就没必要被这些条条框框干扰。例如,是过曝还是欠曝、是否有眩光和鬼影、广角和鱼眼拍人走形等,这些都不是重点。尝试突破一些传统教条的限制,才会拍出属于自己的人像。
对于焦段而言,书上说最佳的焦段是85~135mm,这样透视畸变会相对很小,基本还原人物比例。于是就真的会有摄友,认准了这些焦段来拍摄人物。其实每个焦段在拍摄人物时,都有自己的视觉特点,合理利用可以让自己的人像照片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用广角镜头拍人像可以兼顾背景,若使用得当可以拍出气势,除此之外,若使用得当还可以把人物拍得更纤细、修长;鱼眼镜近距离拍摄人像,会变成有哈哈镜的效果,为照片增加趣味;长焦距拍人像,不管是半身、全身,都可以让背景有一定程度的模糊,画面看起来显得比较干净,只是分量很重。
对于设备而言,定焦大光圈镜头无可厚非,而全画幅相机更是可以提升画质。如果对质感和色彩氛围要求更高,可以考虑优质的胶片机和胶卷等,总之设备对于画质和颜色表现,还有焦外的渲染都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对于人像拍摄而言,可以让摄影人一直“中毒”下去。但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把人像摄影的追求放在画面内容本身,就可以摆脱设备的束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物的表现、拍摄视角、构图或照片的主题上,这样才不会成为器材的奴隶。
对于参数技巧而言,书上说:应该用点测光对人物脸部测光取值才能保证脸部曝光准确;拍逆光时要运用闪光灯或反光板;要使用手动模式;要确保眼神光;谨慎用最大光圈,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可如果按照这些要求来拍摄人物,难免会墨守成规。就拿测光准确这件事来说,有些高调片子大面积过曝是可以突出清新风格的,逆光拍摄时也不一定非要让人脸部清晰才好。况且,在人眼视线条件下看到的画面,也并非符合摄影理论标准,但是把看到的如实拍摄下来,也是遵循真实的一种方式。
这是用卡片机拍摄的,把人物放到一个风景中,卡片机同样可以胜任。
在北海道美瑛拍完照片,大家骑着自行车赶在太阳下山前返回的路上,我边骑车边拿着卡片机拍这一对甜蜜的恋人。虽然是拍摄花絮,但是自己依然很喜欢。而且骑车时单手拍摄,卡片机很方便。
在看演唱会的时候,没有计划拍摄,所以只带了楔片机。暗场时灯光很漂亮,于是把卡片机调到黑白模式,去除掉杂乱的光线,旧能降低曝光补偿,调整数码变焦进行拍摄。
演唱会现场的灯光很漂亮,于是用手中卡片机的黑白模式尝试拍摄,牺牲掉本来就有限的画质,调高感光度并拉近焦距,降低曝光补偿拍摄。主要是自己太喜欢这样的感觉和意境了。
在演唱会中安静弹唱时的灯光我很喜欢,于是用手中卡片机的黑白模式拍摄,尽量降低曝光补偿,只留下主灯光和人物。
都说广角镜头不适合拍人像,但还是因人而异的,它可以把祈年殿拍变形,也可以把两个人拍得苗条不少。只要自己觉的好看,没什么是不可以尝试的。
从照片的参数上看,室内拍摄应该用灯光、低感光度和小光圈拍摄,但是为了因地制宜拍到自己喜欢的照片,也不一定非要照本宣科地去拍。高感光度解决光的问题,大光圈解决景深带来的意境问题,依然可以拍到打动人心的照片,这就足够了。
从照片和参数来看,也有很多违背传统习惯的地方。例如,人物脸部没有补光;远距离拍摄人物全身应该收缩几挡光圈等。但我当时的拍摄想法是,因为背景比前景亮,人物所处环境属于逆光,肉眼本身就看不清人物的脸,所以没必要刻意补光,真实记录就好。关于光圈,我需要浅景深营造氛围,产生暗角,没必要用小光圈提高对焦的准确性和画质的好坏。想法不同,方法就不同,没有对与错。
这是一张在棚内拍摄的照片,但是没有用传统的方法拍摄。而是开了一只微弱的灯,将光打在人物脸上,然后用相机的高感光度、大光圈进行拍摄,后期进行黑白处理。景深很浅,也便于抓拍人物的各种情绪。
采用同样的方法,拍摄了一组照片。
很多人都认为给孩子拍照片,应该是欢快的、颜色丰满的,这些依然是受传统理念的束缚。而有时候尝试一些突破,也很有意思,我喜欢拍孩子的各种情绪,哭闹或忧愁,从他们的眼神里也可以看到属于孩子的小情绪。
这是一张虚焦的照片,按理说是一张应该被废弃的照片,但是至今我依然喜欢,人物的神态刚好因为脱焦变得朦胧起来。其实现在看很多人像摄影作品,虚焦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更多的摄影师越来越注重感觉的东西,而不是受传统摄影的框框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