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从零开始学拍微距
导语:我们的眼睛可以说是最好的镜头,不仅视角超广,对焦速度更是无可比拟。然而事事绝非完美,要是物体距离太近,那我们的眼睛就只有“拉风箱”这一条路可走。的确,微观世界是我们肉眼触不可 及的一个领域,不过好在我们有微距这一摄影题材来带领我们走进这个精彩的小世界。今天笔者就带大家走进一个微距摄影的世界,和大家一起领略身边这些小东西的大精彩。
所需器材
为了得到以1:1放大比率或以上的原实物影像,你首先需要配备一台高像素的单反相机,并装配一支设有1:1放大比率的微距镜头。
市面上有不同焦段的微距镜头,由老款的60mm、90mm、到现在的100mm至105mm,科技的日新月异,一些较新的微距镜头已配备简称 “VR”、”IS”、“OS”等的防抖系统,为摄影者放手持拍摄时也带来清晰的微距影像。
同时,与之互相配合使用的还要有一款稳定性十分可靠的三脚架,这在微距摄影题材中也绝对是必不可少的配件。顺便说一句,如果这个脚架能有低角度拍摄功能或者短中轴系统,会更有利于你微距摄影题材的拍摄。
为得到更理想的影像,在微距镜头下的最近对焦距离下拍摄主体是最佳的选择,但因镜头与主体很接近,极有可能遮住部分光线。所以在拍摄时,你还需要一款输出稳定的环形闪光灯。
微距摄影由于其特殊的拍摄对象,其中也必然涉及到了普通题材中不常提到的`一些概念。所以光有了器材还不行,我们下一步得先聊聊微距摄影中的那些名词和具体的解释。
放大率
放大率就是放大倍数,通常情况下指被摄物体经镜头放大再呈现在感官元件后,人眼所看到的最终图像的大小对原物体大小的比值。
微距上的放大率也是同样的含义,指焦平面上影像大小与实际景物大小的比例。也是最终图像的大小与原物体大小的比值
焦平面或是胶片或是数字传感器CCD、CMOS,微距中通常以1:X表示,1:2表示焦平面上的成像是被摄物实际大小的一半。
举例说明: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10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1;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5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2;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2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5。
平时经常听到镜头能拍到1:1、1:2的微距效果,这些比例便是指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左边的数值代表感光元件上影像的大小,而右边的数值则代表实际被摄物的大小,当镜头能做到1:1的放大率时,即镜头可将被摄物的真实大小完全投射在感光元件上。
比 如:135胶片或全幅相机的感光元件面积为24×36mm,若我们使用的镜头能把一个面积同样为24×36mm的主体完整地记录在感光元件上,这支镜头的 最大放大率就是1:1。左边的数字越大表示放大倍率越高,2:1的放大倍率就比1:1高;反之,右边的数字越大则放大倍率越低。
最近对焦距离和有效光圈
最近对焦距离
最近对焦距离即镜头能在传感器上结出清晰成像的离被摄物的最短距离。在近距离取景时,由于物距变短,成像得以放大化。而一般的镜头,在近距离处并不能成像。这是由于普通镜头都是按拍摄距离数倍于镜头焦距而优化设计。在物距百倍于镜头焦距时,镜头的表现最佳,各类像差得到很好的平衡。
一旦超越该距离,则平衡被打破。但介于构图需要,光学厂商仍将镜头的对焦距离设置的更近,如一般的50mm镜头最近对焦距离多在45cm左右,当焦平面与物体距离不足45cm时,镜头将无法对焦。
注意最近对焦距离指的是物体到焦平面的距离,而非指到前端镜片。镜头上所标注的都是最近对焦距离,前端镜片工作距离比该参数更小。
有效光圈
镜头的光圈F值是指该镜头在对焦无穷远时,焦距与进光孔径的比值。而当对焦距离非无穷远时,该比值会增大,在普通摄影中光圈F值增大并不明显,但当微距摄影时,该增大效果会明显加强。
微距摄影时,所获得的镜头实际光圈F值为F = F×(1 + M)。M指放大率,当放大率为1:1时,所得有效光圈会下降两档。如设置镜头光圈为F4,当使用1:1微距,有效光圈值F8。
现代相机都带TTL测光系统,故都能准确的测光。但使用微距镜头时经常会觉得光线过暗、拍摄时容易因快门速度慢而造成画面虚糊即是因为这个道理。
搞懂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再想拍出好的微距照片就没有那么难了。现在万事具备,只欠技法上的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