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红瘦绿肥的暮春季节,我游览了中英街。
中英街在深圳,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原名叫“鹭鹚径”。不大,长不足一市里,宽两丈许。小街上竖立着8块碑石。街心以“碑石”为界,街的一边属于深圳,另一边则属于香港。深圳执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执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中英街这条小街道执行的是“一街两制”的折衷制度。香港在回归中国前属于英国管治,是英国的殖民地,也许是沿袭过去的称呼吧,中英街因此而得名。
大家都知道,深圳是我国的特区,特别行政区。这条“一国两制”的中英街,则是深圳“特区中的特区”。这个“特区中的特区”中英街,不是随便可以出入往返的。进入中英街,不论是深圳居民(沙头角居民除外),还是外地游客,都要办理 “特许通行证”。出入处,有牌子明确标示:不准越界。这牌子是提醒,也是禁令。令行禁止。遵者守法,违者犯法。守法者无事,违法者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不是儿戏,动真格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由此可见,该地的确特别,进出竟然涉及到法律,可见非同寻常,难怪叫“特区中的特区”。
“特许通行证”的全称是“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禁区!这个字眼显得多么严重,多么沉重!就是听着,也不由得叫人心里一阵紧张。“特许通行证”由深圳市公安局办理。因为我们是团体旅游,这张“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早已由旅游公司办理好了,用不着我们个人操心与操劳了。到时候跟随大部队出入就行啦!
我有一个特征,凡外出旅游,动身之前,爱做点“准备工作”。我的“准备工作”,即是所要前往浏览的地方,事先从有关文字中初步了解一下该地的地理方位、自然环境、历史变迁、人文情况等,大体上做到心中有个概念,也可叫心中有个数罢。脑子里有了这个大概的轮廓,身临其境后,“理论与实际结合”,进一步得到印证,浏览时便显得轻松多了,印象也就会加倍深刻。在前往中英街时,也是这样。
我知道中英街上的“界碑”。 中英街共有八处界碑,这8块界碑中1号与2号界碑是1905年英国单方面换石碑后留下的。3至7号界碑曾被侵华日军扔掉,今天我们看到的3至7号碑是国民政府同港英当局于1948年共同重竖。目前,8块界碑基本保存完好。但是由于自然风化,有的界碑已经失去棱角,有的字迹已经模糊。1989年6月29日,界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知道“警示钟”。此钟设立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与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衬,是中英街新的一景。警示钟记叙着中英街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和回归一百年来的历史。钟身上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个庄严的汉字,提醒人们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告诫后人必须铭记深刻历史教训:国家落后就会挨打,遭人欺凌。
我知道“古井”。该井为清代康熙年间迁来沙头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们饮用的水源,直到现在中英街两边的人们中还流传着“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民谣。“饮水思源”,古井对当地居民有着养育之恩,也牵连着居住在中英街两边居民的乡情和亲情。它不仅是沙头角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中英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我知道古榕。古榕树位于中英街第四号界碑旁,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树干苍劲,枝繁叶茂,由于树根长在深圳一方,叶枝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幅奇妙的景观,被喻为“根在祖国,叶覆香港”,成为许多文人墨客进行采风和文艺创作的题材……
因为首先在脑海里有了印象,来到中英街,身临其境,亲眼见证,这一道道人文自然景观的印象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竟是中英街上的另一番景象。
另一番景象?!
另一番什么景象?
还有比这些人文自然景观更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象吗?
有。
是什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