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念中学时,读过文言文《隆中对》,作者陈寿,著名史学家,四川南充人,就生活在三国、西晋初期。《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读完《隆中对》,对诸葛先生的局势分析与战略方针深感敬佩,今天有机会到襄阳游古隆中,重温青年时代印象,实地追寻中华先贤的足迹去神游,虽然自己早已年过七旬,甚至有点垂垂老矣,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小激动。
01 出广德寺,站在这石牌坊附近等,有古隆中景区的班车来接。
石牌坊上书“卧龙处”、“古隆中诸葛亮故居”,刻有楹联:“大智大忠两表垂千古;非神非圣三代下一人。”赞扬诸葛先生的杰出才能,文章垂环宇,智谋盖天下。
02 景区班车接我们到游客中心。后来搞清楚了,景区班车路线是从游客中心到古隆中,游览完毕坐景区班车回,先到石牌坊附近停,即广德寺站,在这里下车可乘公交车回襄阳。
古隆中景区收费挺有意思,老伴半价门票含交通费为53元,我是享受免门票待遇,这里挺好,连交通费也免了,也就是说,俺一分没掏,游了一趟古隆中。
何为隆中?《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因而得名。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古隆中是这样描绘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03 正好遇上大队学生来参观游览,只好避开人群,选了个刁钻角度拍摄。
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大清光绪十九年(1893)由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上、下枋面浮雕渔樵耕读及二龙戏珠,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建筑形式为柱不出头有楼、四柱三牌楼式。石牌坊上有三块匾额,“古隆中”居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分居两侧。后两块匾的原文应为“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石牌坊上有幅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摘自诗圣杜甫七律《蜀相》。
04 走到石牌坊的背面拍一张,看到嘛,好多学生啊!横幅上有文字,他们来自广水市城郊中学,参加“智慧襄阳行”活动。
石牌坊背面有块匾,上书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系同治元年进士、云南镇雄人陈维周,为襄樊“古隆中”牌坊题词,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杰出的人才,没有其他人可以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的楹联是摘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让萧何、曹参黯然失色。
05 从石牌坊往前走,就来到诸葛先生躬耕种田的地方。
陈寿《三国志》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才高八斗,人中之龙,时人莫识。亭中碑石上书“躬耕陇亩”四个大字,古隆中在东汉末年属南阳郡管辖。
06 诸葛先生当年出入隆中的必经之桥,名曰“小虹桥”。当然,古桥早毁,此桥为1984年重修。
小虹桥小巧玲珑,如虹跨溪。刘备冒大风雪第二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时,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在此桥相遇。当时黄承彦正骑驴过小桥,高吟梅花瘦。风雪、小桥、梅花、毛驴、高士、吟诗,当年的情景仿佛在眼前浮现:只“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这真是一幅逍遥淡泊、从容闲定的生活画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越是这种闲云野鹤,越是高深莫测。
07 这就是武侯祠,竖匾“汉诸葛丞相武侯祠”,两边门楣上分别刻有“掀天”、“揭地”匾。两侧楹联“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 述说诸葛先生出山前的田园生活,开创汉蜀,始终追求国家统一的奋斗人生。
过小虹桥,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隆中武候祠,是隆中传统十景之一,始建于唐,为隆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隆中山的东山梁上。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为四进三院布局,一层高一层。
08 武侯祠正殿内有诸葛亮手持羽毛扇立像。
上方匾额“卧龙遗址”为董必武手书。两侧楹联“出处媲耕莘寄命托孤卓尔卧龙诚国士;忠勤昭伐魏大星遽陨咄哉司马叹奇才”,歌颂诸葛先生是国士,是奇才。据传,诸葛亮手持的羽毛扇,是媳妇黄月英送给先生的定情信物,诸葛亮一拿便是一辈子。你看,这爱有多深,这情有多重!
09 步出正殿,又登台阶,见门柱上有幅楹联:“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颂扬诸葛先生的丰功伟绩。
其实,烧博望、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都是《三国演义》虚构的故事。为什么要把这些子虚乌有的事编排在诸葛亮身上?因为诸葛先生崇高的人格魅力让人敬仰,超越了时代,感动着后人,自然而然地希望他是最聪明的。甚至可以说,在中国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内,在老百姓代代相传的口碑中,在诗词歌赋的文学作品里,没有谁的智慧能与诸葛先生相媲美了。
10 步上台阶,迈入厅堂。上匾“三顾遗迹”,两侧楹联“二表深心透武略;三分鼎足见文韬。”正面中堂陈列着郭沫若先生一九六四年岁首寄自北京什刹海的题词。
从照片上看,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大字对联很清楚:“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梁父吟》为乐府《楚调曲》名,孔明先生喜爱吟唱这首歌,是在抒发心中的理念与信仰。且看《梁父吟》:“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中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者,相国齐晏子。”这首诗歌隐含着勇士的悲剧与英雄的伟业。《梁父吟》是歌咏齐国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的一曲挽歌,即著名典故“二桃杀三士”。诸葛先生好为梁父吟,表明立志想做一个像晏子那样的贤相,同时还懂得发现人才与使用人才的重要性。从中还可以悟出,诸葛先生不仅有满腹的文韬武略,音乐造诣也很高。
11 出“三顾遗迹”堂,又上台阶,层层递高。
只见堂前有二幅楹联,内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一幅著名的楹联,系大清光绪二十八年冬四川盐茶使赵藩为成都武侯祠撰写。我为什么印象特别深刻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八大军区司令对调期间,传出毛主席向去成都上任的司令员推荐这幅楹联,然后1975年有机会去四川出差,拜访成都武侯祠,专注欣赏此联。该楹联的视角与众不同,在评价诸葛亮生平方面独树一帜,寓意深远。
外联是:“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这幅楹联,言简意赅,入木三分。
12 又登台阶,至“诸葛武侯”堂,与学生们相遇,人多不好拍摄。
大门两侧悬挂着楹联,先读内联:“公去已千年,留得胜迹,长存风光无限;我来才一瞬,想到古人,三顾感慨何深。”这幅楹联挺有意思,把自己写进去了。再读第二联:“才须学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读本始;法以威之,亲贤臣而远小人,纪纲当先。” 上联,平民当上丞相,那是靠耕读靠学习靠本事,言外之意,不是溜须拍马走后门得来的;下联,手握大权要任人唯贤,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13 进大堂,诸葛孔明先生端坐中央,晚辈不禁肃立向中华先贤致敬!
瞻仰汉丞相诸葛武侯的威仪,让我想起先生娶媳妇的传说。黄月英给诸葛亮出了道难题,她要求出嫁时不骑马,不坐轿,也不乘船,众人觉得难办。到了迎亲这一天,诸葛亮却自制了牛车来迎亲,娶走了新娘子。人们赞叹,诸葛亮真神人也。
黄月英长得十分漂亮,并仰慕诸葛亮的学识人品,托父亲黄承彦去提亲。为了验证诸葛亮不是以貌取人的凡夫俗子,请父亲在诸葛亮面前说自己长得丑,没想到诸葛亮满口应允了婚事。成婚那天,黄月英头上盖着一块红布,诸葛亮揭开盖头,面对花容月貌的黄月英,感到无比吃惊,以为弄错了,这时一脸喜气的新娘才道出了原委。据说,这就是新娘子顶着红盖头的来由。
14 来到“三义殿”,内有刘关张塑像,正前方是刘备刘皇叔。
看到“三义殿”中刘备的塑像,让我想起皇叔第一次到隆中拜访诸葛先生的场景。那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的精彩一段,诗曰:“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好一派世外真桃源、山中有神仙的景象,刘皇叔叩开柴门,面对童子毕恭毕敬的说道:“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不想童子上来就浇了一盆冷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此情此景生动有趣,不愧是名著,令人难忘。
15 抱膝亭在绿茵之中,六角形,三檐三层,檐角高跷。亭内有木梯可登楼赏景,别有一番情趣。
在隆中的半山腰上,此处有一处凉亭,名叫“抱膝亭”。据《魏略》记载:“(诸葛亮)每晨夕从容,常抱膝长啸。”可能是尚未发现值得辅佐的明主,此时的诸葛亮显得有些茫然。每当早晨和傍晚,会独自一人,在此处抱膝长啸。抱膝亭是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湖北提督程文炳在襄阳观察使赵宏恩所修建躬耕亭的位置上重修的。相传此处原有一块大石头,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在闲暇之余会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吟唱《梁父吟》,抒发自己胸中远大的抱负。
16 由抱膝亭沿台阶上行,见明代草庐碑。
明朝嘉靖庚子年,即明嘉靖十九年(1540),隆中立“草庐碑”,正面书“草庐”,背面题“龙卧处”。此碑高大雄伟,龟昂首负重,既古朴又富有生趣。落款为“进贤石南江汇书”,自己理解是江西进贤县、一个叫石南江的人撰写,可惜查不到此人,就留这个谜给感兴趣的读者。
17 前面就是三顾堂,主人进去拜访诸葛孔明先生了,右侧树林里有刘关张三匹坐骑,咱们过去看看。
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的纪念堂。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三顾堂原址上重建的。三顾堂门口的对联写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指的就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
18 乘刘关张不在的机会,俺也上去坐一坐。选了一匹正在吃草的马,估计此马性子温顺,骑了上去还不放心,左手紧紧抓住马鞍,小心其发飙,空出右手作“胜利”式。
19 嘿!老伴胆子大,选了匹高头大马,跃身而上,不怕马儿撒野,竟敢放双手,俺只得自叹不如。
20 进三顾堂大门,发现关羽、张飞站在庭院内。你看,屋内有灯光,刘备正在屋内与诸葛亮促膝长谈。
21 走近关羽、张飞二员虎将,欣赏其威猛的雄姿。
22 走近堂前,欣赏楹联。
大门口前柱上的楹联是:“大猷是经,谋国早读隆中对;谈泊明志,慕公好为梁父吟。”外侧的楹联是:“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歌颂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和出师表,赞美孔明先生的睿智忠诚清廉的节操,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
23 上面是“草庐亭”,即诸葛草庐。
诸葛草庐,为公元1987年重建的仿汉建筑。按照孔明当年居住的风格设计,陈设简单,一琴一剑,几卷书简而已。晚年的诸葛亮,在他54岁时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词意恳切,谆谆教诲,饱含深情,是不可多得的励志名篇,今天读来,依然令我感动不已。
自诸葛亮离开隆中之后,这里经历了几次比较严重的破坏:最严重的破坏是明代第三任襄王朱见淑,封地在襄阳,发现隆中诸葛故宅一带风水极佳,遂命人将诸葛草庐拆毁,为自己修建起了陵墓。正是这位愚蠢的藩王竟敢拆毁圣人遗迹,引起天怒人怨,朱见淑在其即位仅一年后暴毙。崇祯十六年(1643)一月,李自成义军攻占襄阳,并在襄阳称“新顺王”,为了筹措军费,挖墓寻宝,朱见淑又被掘墓曝尸,这个家伙可谓恶贯满盈遭天谴,死后都不得安生,活该!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有关先生生活的遗迹,就只有这口六角水井了,故十分珍贵,是隆中的镇山之宝。六角井由砖砌六边形的外观所得名,史料记载井深原有五丈,也就相当于15米左右,但由于时间久远,井底淤泥沉积,到现在也就只有5米多深了,但依然有水,且清澈见底。
就要离开隆中了,追思先生为匡扶汉室,克勤克俭,六出祁山,亲力亲为,呕心沥血,于公元234年累死在宝鸡五丈原的北伐军帐中。呜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种信守自己的誓言,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令后人感慨,无不扼腕叹息。不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不仅仅是成功者的殿堂,成功者的名字那有先生响亮。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在历代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的化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英雄,经历岁月的洗涤,方显英雄本色,诸葛亮的名字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骄傲,是百姓眼中的不朽英雄,先生的文章是后世学习的典范,先生的高尚人品永垂青史。先生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不谋私利,不徇私情,秉公执法,一心为公的崇高形象,就是一面照妖镜,使一切鬼魅魍魉无所遁形,永远无情地鞭挞着贪官污吏及奸佞小人,为国为民的英雄会穿越时空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
告别隆中,再次向中华先贤致敬!明天访米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