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海上有“神路”!中国唯一,世界仅二

海浪轻抚,神路现。在江苏北部连云港的海州湾海域,有一条卵石垒成的石路,全长约4公里。涨潮时,石路淹没于海水之中;落潮时,石路清晰可见。这就是中国最长、独步华夏的秦山神路。据说,像这样的海上奇观,全世界仅日本有另一处。“秦山岛保护及开发利用示范项目”也成功入选《江苏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图志》(1949-2019)。秦山神路为何能称之为“神路”?究竟“神”在哪里?

01“神”在独特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

秦山,因秦始皇登临而得名,俗名奶奶山,又名神山。明顾乾《云台山志》:“墟沟西北二十里,上有碧霞秦山岛古井宫,僧人守之。先名秦山,后因春融屡现楼台人物之状,与蓬莱海市无异,故以神名。”这便是神山的来历。因山形东大西小,宛若一张横卧海天之间的瑶琴,所以《云台新志》又称其为琴山。

秦山岛 张杰 摄

秦山岛,是2011年4月被国家海洋局列入我国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也是江苏省首个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进行整治修复的海岛。海岛离岸约8000米,岛体东北至西南走向呈狭长形,单面山形态,东西长约1000米,分为东、中、西三峰,最高峰55.9米。秦山虽小,名胜古迹却相当丰富。千年古亭、李斯碑、徐福井、天妃宫、受珠台、秦东门、古炮台等景点20余处,素有“秦山古岛,黄海仙境”的美誉。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二次东巡至赣榆,涉海登岛遣徐福泛海东渡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故秦山东首,有秦始皇刻石。《续汉书·郡国志》载:秦山“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见也”。《水经注》载其内容大体相同。据《云台导游诗钞》作者张百川考证,秦山东道碑座有云:“其碑是李斯大篆,被好古者用船装至江南。”李斯是秦始皇的丞相,自始皇令他刻石纪功之后,便开立了碑碣之风,刻字刻画始盛行全国。“丰碑隐久访嬴秦,万里洪涛莫问津。”(《云台导游诗钞》)这也就是被誉为明清时期连云港“赣榆八景”之一的秦碑籀迹。如今,始皇碑刻虽然仅存碑座,但到此访古,仍能激起感慨万千。

奶奶庙

其实,秦山岛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夷部落的少昊之国,是古羽山(今云台山,古时为海中群岛,其原始居民,史有羽夷、郁夷、岛夷、朐夷诸称谓)的组成部分,以农牧为主、渔猎为辅的夷昊人,以山形称此岛为“奶奶山”(亦有相传王母娘娘曾建通天塔于岛上,故当地渔民称之“奶奶山),或传说系颛顼大帝抛神琴于此而称“琴山”。从出土的古陶来看,最迟在西周已有人居住,到了秦初,赣榆籍方士徐福,为秦山岛的开发、宣传直至成名,起到了“开山祖”作用。因为他,秦始皇才相信“海上有仙山”“似在飘渺间”,三次东巡皆到朐界,登上了秦山,并立石为秦东门,岛名由此称“秦山”。又命丞相李斯督建“碧霞宫”“授珠台”“海神庙”“龙女亭”,还立碑以祀。

秦岛自然风光

汉时维持秦之遗存,唐朝佛教盛行,岛上建有观音殿、通天塔、大佛寺等,形成佛道共存一岛之格局,宋金元时毁于战火,明清逐步复建,规制已大不如前,后来日本侵略者不仅毁坏建筑,掠夺文物,还以此岛为据点,侵扰我沿海居民。至民国时,仅有渔民为佑出海平安筹资建的“天后宫”(原碧霞宫)“李斯碑亭”,以及秦始皇与方士徐福对弈围棋留下的“棋子湾”天然渔港。

岛上海钓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秦山岛成为海防重地,岛内密布地下坑道网,和岛上战壕炮台组成了海上钢铁壁垒。八十年代末,驻军撤离,则成出海渔民避风港。如今,连云港政府已将海岛开发为海上旅游胜地。

02“神”在独具魅力的神话传说

相传,秦始皇东巡至琅琊郡的赣榆,欲登神山,即下令从陆地修一条通往海上“神山”的路。但山陆之间水深浪大,修筑困难。始皇帝登山心切,一时龙颜大怒,竟挥动神鞭,驱赶巨石下海,铺垫成路。神鞭挥动,风声大作,大小石块纷纷滚入海中。那些滚动慢的,竟被鞭子抽出血来,以至于迄今这条“神路”还似血染一般。这就是秦帝鞭石成桥的故事,故神路亦称“秦桥”。据公元六世纪南朝《述异记》中描述:“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其色犹赤”。《江南通志》记载:秦山“水底有神路,三十余里,阔数丈,由岸直抵山下,故老谓始皇筑。洪被浸激,迄今不圮,潮落可搴裳而涉也。”

关于秦山神路,民间还有另一传说,说的是秦山神路是因为一对神仙姑嫂比武。相传有一天,神仙姑嫂来到秦山发现恍如仙境,遗憾的是交通不便。于是,嫂嫂就打算等夜深人静时修条过海桥。不服输的小姑子就说:“一夜之间嫂子如果能铺条从秦山到陆地的石头路,那么天亮前,我就在云台山上建一座上天塔。”她俩说干就干。谁知,王母娘娘掐指一算,十分震惊:“不好!又是过海桥又是上天塔的,等天亮建好,那些凡夫俗子不就可以轻松过海、上天?”她便下令太白金星提前一个时辰让金鸡报晓。听到金鸡叫,姑嫂俩赶紧停工。就这样,嫂子的过海桥只修到一半,这就是现在的神路;小姑子的上天塔刚砌了9层,也就是今天的阿育王塔。

03“神”在中国唯一,也是最长的海中大道

秦山神路呈“S”形,一直由海岛向大陆延伸。这条海上“神路”任凭风吹浪打,千余年来不曾消失。而且非常奇特的是,路中间的石头两边的石头迥然不同。中间的石头又高又大呈白色,而两旁的石头又矮又小呈黑色,但不论高矮、大小、黑白,几乎都像筛选的一样整齐、圆滑、排列有序,虽潮涌浪激却不能搬走一石。可谓独步华夏,绝无仅有。

看似鬼斧神工的“神路”,其实是大自然的造化。从秦山岛的地质结构看,全岛由石英岩及大理岩构成,夹有云母片岩、云母石墨片岩夹层。因受赤色崖度风化,海岛成红土状风化壳,加上海浪的长期冲击以及历史时期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整个岛屿岸线均受海蚀,海蚀崖高20~50米。岛的北侧及西侧已被蚀去大半,地形上不对称,岛的东西两侧岩滩上部堆积一些岩屑砾石,构成砾石坝。

秦山神路,就是位于海岛南部的一条砾石连岛坝,自岛向陆地方向延伸,长4公里,东部宽400米,西端尾部宽50米,坝顶高出高潮位0.8米,其厚度(海底以上部分)5~5.8米。显然,砾石连岛坝构筑的神路,为一自然堆积体,物质来自秦山岛海蚀产物。色彩斑斓、多姿多态的奇石,大多为鹅卵石、片麻岩、石英岩和大理岩,从形、质、色、纹角度来审视,虽然没有水石中的彩陶石那样华丽、没有来宾石那样多姿,但绝不亚于水石中的三峡石、黄河石。每一块砾石都是那么质朴、黯淡,其中像汉白玉的石头居多,表面也有各种纹理,因每块石头受潮涌浪击的角度不同,经自然涤蚀,形成的姿态、个性差异迥然不同,为秦山“三绝”之冠。

“海市蜃楼”

海上“神路”,也阻拦了海州湾南部沿岸的泥质沉积物沿岸北上,造成以连岛坝与赣榆兴庄河口为界,南部沿岸为淤泥质海岸,北部为沙质海岸。沙滩上沙软潮平,海水洁净,是海水浴的一个适宜场所。每到春末夏初,神路上方时常出现“海市蜃楼”奇观。难怪清代诗人谢元淮在《游秦山》诗中赞道:

终古罕人迹,

来往蓬壶仙。

楼阁疑幻境,

蛟蜃蟠重渊。

文字编辑:朱振鑫

美术编辑:沈 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神路  神路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海上  海上词条  唯一  唯一词条  世界  世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