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保定,是从最好的朋友全家迁往保定开始的。那个年代还没有普及电话,所以一切都慢,我们的联系仅仅限于一封封书信。少年时期的友谊是最干净的,也最值得珍惜。聊天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身边的琐事,从那些聊天的片段,知道了保定有古莲花池,有大慈阁,有都督府,有竞秀公园……还有很多好吃的。
有的时候,人总是灯下黑,觉得很远才是远方,对周边的景色总会忽略。其实往往最近的,可能就是最适合最好的。不管是人还是事。就比如,保定,距离石家庄,高铁36分钟的距离。真的很近,但是好像从未涉及过。
偶尔在头条上看到保定旅游新政策:“古莲花池和总督府对持有教师证的人免费。”突然就想去趟保定。会会老友,看看她总是提及的古莲花池,尝尝据说好吃到不行的驴肉火烧,哈哈,想着都让人激动不已。
古莲花池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区中心,就在保定最繁华的裕华路上,交通很是便利。到达古莲花池已经是中午。夏天的中午,再赶上晴天,那个太阳真是当空照啊。但是走进古莲花池,却倍感清凉。
古莲花池,顾名思义,其重点就是这个“池”字,所以所有的建筑都是依池建筑的。而且古莲花池一年四季都有风景,尤其到了夏天,一池绿水,满池花开,绿柳扶堤,蝉鸣婉转,不仅美丽,还很凉爽。怪不得其素有“城市蓬莱”,北方“小西湖”的美誉,清代还曾作为乾隆、嘉庆、光绪皇帝的行宫和慈禧太后的行宫御苑。
古莲花池不仅美还很有故事。它延续八百载,经历了历史上的波起云涌,却别具江南风情,曾是“京南第一学府“,名满天下。
一、延续八百年,古莲花池这个名字,几经坎坷。
古莲花池其始建于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是由元代保州处都元帅张柔主持营建的,当时叫做雪香园,后来成为张柔部将千户侯乔维忠的私人园第。明代万历年间曾大规模扩建重修,成为达官贵人饮宴聚会的乐园。后一度废弃,但池深水丰,湖中莲花历年不衰,故明代以后就被称为“莲花池”了。
清代雍正十一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花池西北部修建莲池书院,后作为乾隆、嘉庆、光绪三朝的行宫和慈禧的行宫御苑,故园林规模日增,达到极致,并拥有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
后来,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入保定,园林内的建筑被焚烧殆尽,珍宝被抢。直到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对园林进行了修复,但由于国库不拨银两,地方财力不足,只恢复了其中的部分景观。
1906年直隶布政使增韫下令将莲池改为“莲池公园”,对外开放。1920年, “莲池公园”又被改名为“古莲花池”。1921年修复莲池时, 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书“古莲花池” 四字匾额, 至今仍沿用该名。
莲池书院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诏而建,它是清代直隶最高学府,随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高学府。直到1903年停办,先后存在长达170年之久,深受清廷重视。
保定莲池书院,是距北京最近的书院,在清代被称为北方最高学府,和百公里之外的京城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乾隆皇帝四次莅临书院,赐匾题诗勉励师生。莲池书院一时间名满天下,莲池书院以大儒硕学为师,成为“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
这里不仅名师荟萃,而且人才辈出。鼎盛时期的莲池书院与湖南岳麓书院南北交相辉映。清末状元刘春霖、清史馆总纂王树楠以及民国风云人物冯国璋等均曾就读于此。在莲池书院,曾经还招收过很多外国留学生,并开设英、日语专业,请英人居格豪任英语教师、日人野口多内为日语教师。
清光绪年间,受莲池书院经世致用学风影响,凡在京师难以开办的新学,就转而来到保定创办。一时间,保定新学大兴,仅官立各类学堂就有33座,其中高等学堂10多座。后来的保定军校、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班、定县(今定州)平民教育等,都与莲池书院的影响有直接关系。这种现象,在国内其他城市都是没有的。
三、身处北方却别有江南风情
古莲花池是我国古代园林的一个杰作,建筑婉约,结构独特,很有江南风情。其拥有著名的“莲池十二景”: 春午坡、含沧亭、篇留洞、藻泳楼、寒绿轩、绎堂、宛虹亭、蕊幢精舍、鹤柴、高芬阁、万卷楼、北草堂。
这十二景,景景有来历,景景不相同。一进门的“春午坡”,怪石林立,植被满坡。其南坡据说当年种植了牡丹数百株,每当春末夏初花开时节,花光泼眼,暖香盈袖,正如苏东坡《雨中看牡丹三首》诗所咏的"午景发秾艳,一笑当及时",故命名为"春午坡"。如今也种了些牡丹,映衬着古柏,曲阳石雕,别具风情。
过了春午坡,就是含沧亭,上亭下桥,南北两侧檐柱间设护栏,既可供游人过河,又可供游人避雨或坐憩。南塘东沟回归北塘的水,即流经桥下。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含沧亭》中赞叹说:曲峡盈科就下行,泠泠落落若琴鸣。勖哉负笈来游者,宜味沧浪之水清。用以告戒莲池书院的学生要如濯缨之清水,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然后会看到篇留洞,其是一个人工石洞,在乐胥山腹部。篇留洞由苏东坡诗句“清篇留峡洞”而得名。它有三个洞口,分别面向三个河塘,像汉字“入”字。三个河塘,犹如三个口字,正好组成一个汉字“品“字。东西一条甬路把荷塘分为南北两部,象征着莲池是一品园。
从篇留洞沿着池塘向西就是藻泳楼,楼名“藻泳”,是因为楼后南塘中的绿藻在水中漂游,十分惹人注目。它是十二景中唯一以植物命名的景点。
从藻泳楼一直向南走,过了汉白玉石的绿野梯桥,就是寒绿轩。轩名取意于宋代欧阳修《刑部看竹效孟郊体》诗句"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轩前种竹数百竿,寒绿森森。如今应该是办公场所。
从寒绿轩向西是绎堂,原是习射的场地。那么为何不直接叫“射圃”而叫“绎堂”呢?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中说:“《礼》云:"射之为言者,绎也。"义取诸此。”原来,它是按《礼记·射义》中的意思命名的:射,就是陈述自己的志向。现在,变成了监控室,呵呵。
而从藻泳楼向西走,右前方会看到宛虹亭,左前方则是蕊幢精舍。宛虹亭四面临水,处于北塘的中心景观,地位突出。其名“宛虹”,其实是与亭南的拱形石桥相关的。直隶总督方观承曾在《莲池十二景图·宛虹亭》中说明:“相如赋云:"宛虹施于楯轩。"缘其偃蟺水心,故取诸此。”意思是:因为笠亭和拱桥覆盖并相连在水塘中心,所以把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宛虹施于楯轩”的意思用到这里,为它命名。
而蕊幢精舍原为佛寺。挺大的,它包括藏经阁、煨芋室、十诵禅房等。藏经楼内收藏有《大清三藏圣教真经》(即《龙藏》),共724函7240卷。
从蕊幢精舍出来,绕着池塘向北是鹤柴。顾名思义,鹤柴,原为养鹤的地方。有一座六角攒尖亭,名“鸟隅”,四周有廊。
过了鹤柴,再向北,穿过是君子长生馆,响琴桥,便到达了高芬阁和万卷楼。然后是北草堂。高芬阁与藻泳楼隔着池塘遥遥相望。南侧有平台伸向水中,便于赏荷。据说每当风清月晓,翠盘擎露,红萼卷凉,襟袖之间,别饶肃爽。
万卷阁,楼名沿用元代贾辅藏书楼的名称。乾隆皇帝赐莲池书院的“绪式濂溪”匾额曾高悬于堂中宝座之上方。光绪年间,楼上藏书达三万多卷,楼下为书院学生观书之所。
北草堂,也就是花南研北草堂。历史上原为两进院,现为一进院。前庭名“清馀于适”,意谓清净、宽裕而舒畅。它是宴请宾客的地方。后排正房名“时术斋”,意谓时时学习的地方。行宫时期,乾隆皇帝驾临在此召见直隶官员。
其实古莲花池还有很多值得欣赏和细细琢磨的地方,但是美景赏不够,文化说不完,待到荷花满池塘,再来欣赏它的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