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学忠
古时,水陆交通非常不便,但随着经济发展,各地区之间交易却日趋频繁,为了保护行旅安全,将货物平安送达目的地,镖局便应运而生。
镖局保镖主要有水路和陆路,镖师上路,不但要会武功,还必须懂得江湖上行话,称为“唇典”(也称江湖春点),以便同劫镖的“绿林”打交道。
镖局不但赖于江湖上有强盗才能生存,而且同江湖上的关系也密切,连一些受官府通缉和注意的人倘若住在镖局,通常官府也不能缉拿的。一来因为镖局势力大,二来镖局往往都有靠山。镖局行业很特殊,既同绿林有来往,又同官府有关系,在官和民之中,镖局往往表现出矛盾的两难状态。
古盖州镖局成立大概是清中期了。山西人神拳张黑五于乾隆年间在北京前门外大街,开设了兴隆镖局,大概是中国最早的镖行。走镖时如看到远处有土匪,就会大喊:“合吾一声镖车走,半年江湖平安回”,“合吾”是“黑五”的谐音。盖州镖局在清朝中叶随着商业的兴起、客商的要求而起步,清乾隆年间盖州城已是繁华的商业区,商贾云集,店铺、酒楼林立,镖局在这里为商家保镖和押运货物也是很自然的事。到了道光、咸丰年间之后,镖局的主要业务对象就转化为一些有钱的客人押送一些衣、物、手饰和人身安全,这就形成了镖局的六大镖系,即所谓的信镖、票镖、银镖、粮镖、物镖、人身镖等,保证生意人的人身和财物的安全。
镖师走镖一般都用自己的行话,他们管这叫做“春点词语”,春点词语虽然不雅,但行走江湖非常实用,说得好就能交上朋友,说得不好就会发生一场恶战,搞不好还会丢了镖。通常情况下,镖师把自己“保镖”叫做“唱戏的”,“镖旗”叫“眼”,“一个人”叫“流丁”,“门半掩半开”叫“夜扇马散”,“寺庙”叫“神堂”,“晴天”叫“天高”,“天黑”叫“明路”,“走远”叫“卜长”,“走近”叫“卜短”,“墙头”叫“马”,“庄稼把式”叫“上等土风子”,“护院人”叫“镇山虎”,“贼”叫“芒古”,“人胆大”叫“点粗”,“胆小”叫“点细”,“心眼多”叫“全海”,“火药”叫“夫子”,“洋枪”叫“黑驴”,“有钱”叫“海拉”,“无钱”叫“念拉”,等等。
据说旧时当年“新官上任”也会派镖局人保护的。翁国全,字殿卿,祖籍河北抚宁,是出生于盖州双台子思拉堡人氏。少年时便学习拳技,大有长进。后来他凭武艺和谦和、隐忍精神做了镖行的生意。1859年(清咸丰八)年,盖平知县刘汝新任满,需赴京另任新职。刘汝新是广东信宜人,进士,担心路上不安全,便请翁殿卿来“保送官眷”。翁殿卿一行人走到锦西一处险要地段,这时有贼盗10人从后面斜冲过来,横在路上要劫车仗,翁殿卿骑着马走在前面,出其不意地被弹击落马,翁殿卿疾步追上狂奔的坐骑,腾身跃上,抽刀杀贼。这时,群贼盗的鸟铳齐鸣,一齐射杀翁殿卿。翁殿卿手执一丈多长的白蜡木杆,“挥如龙蛇舞,扫弹丸纷纷落地”,盗贼大惊,纷纷窜逃。
古代镖局的运镖,也就是武装运送货物,或许是现代物流的雏形吧。不过古代镖局运的镖(货物)只是贵重物(如奇珍异宝),因此必须要有懂功夫的人保护才能完成。
盖州镖行在辛亥革命时衰落,大概是由于交通便利,火轮、火车以及枪的普及等原因,镖行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的只是那些传奇。
作者简介
于学忠,男,汉族,1976年1月1日生,辽宁盖州市人,本科毕业。曾用笔名:逸轩、文子、文岛、佚名、弘文等。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盖州市古城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盖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1990年开始发表处女作;先后在《青年诗人》、《深圳青年》、《故事世界》、《文学芳草地》、《当代工人》、《女友》、《读者导报》、《人生导报》、《诗友》、《鸭绿江文学》、《营口开发区报》、《营口日报》、《辽宁日报》、《中华儿女》、《人民公仆》、《赤子》、《辽河文学》、《中国石文学》、《九头鸟文学》、《卫星电视教学》、《南安文学》、《现代诗丛》、《北美枫》、《现代文学》、《民心网》、《中国青年作家网》、《中国作家网》、《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等全国多家文学刊物、杂志﹑网站发表作品。其作品,多次获奖并结集入作。
现已结集出版报告文学集《凝聚的力量》、《山高人为峰》两部。个人辞条,被收入《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辞典》﹙天马出版社93年10月版﹚、《中国现代诗发展与研究》﹙九四年卷﹚、《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国家外文局中国世界语出版社99年8月版﹚、《光辉岁月"中华儿女荣誉档案"》﹙国家外文局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1年9月版﹚等辞书。
新闻爆料微信号:5193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