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5日同事受永丰的“一村一大”的电大毕业学生的邀请,我们跟随去了永丰。“一村一大”的学生都是村干部,出于对老师的尊重,他们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到卓村村里转转。
黄山区永丰乡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浑厚。现今境内保留了完整的清代希范堂(抗法英雄杜冠英故居)、苏氏宗祠(宋朝苏辙后人宝善堂宗祠)、海宁学舍(文坛巨匠苏雪林故居)、元代石屋─五福庙(全国仅有的一座),还有明代青山塔、希贤桥、朱熹真迹“秀荫”、三畏堂、五仙桥、和会桥等古建筑。尽管村子大部是近年新建的房屋,但明清建筑也有保留。眼前的民居尽管院内房屋翻新改造,但院门保留明清建筑风格。
永丰乡南倚太平湖,地处黄山区、池州青阳、宣城泾县三地市接壤之地,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午饭后,在永丰卓村和文楼村学员提议下,我们驱车到邻近的泾县查济村看看古村落。
车经X037向新丰方向驶去。依山傍水的村落自然清新,太平湖湾山间隐现。
车过新华,到新丰盛洪左拐不久就到了查济,由于永丰的村干部有亲戚招亲定居在这里,过大门是说明了找谁,没收门票就放行了。亲戚就在村口,找个地方停了车。
我有亲戚在查济,多年前父亲就带我去过。记得他是小学教师,多年没有联系,现在音讯全无了。
在我记忆中,查济村四面环山,从新丰盛洪去泾县厚岸路边左侧竖立有一门楼,大概就叫钟秀门,过门楼走好长一段路才到查济街。街是沿河而上,曲曲折折,中间铺设有许多石桥。当时学校地势很高,接近街尽头的小巷深处。
旅游开发新修建了道路,这次来感觉面目全非了。没有记忆还好,有了原来固有的印象,反而到找不到北了。我在寻找钟秀门,永丰的村干部指向右前方,说就在那里。查阅资料了解,查济村有四个门,除钟秀门外还有:平岭门、巴山门、石门,可惜我都没有看到。
车停靠的地点是条新建的街道,商业氛围浓郁。
街道旁有故民宅保存完好。据资料查询,査济村的起源可以追溯唐朝初年,时任宣州刺史兼池州刺史查文熙,出访途经此地,特别钟情。退休后就在此定居。此后,他的子孙们在此休养生息,逐渐形成一个查姓的完整村落。
查济村始建于唐末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废毁于晚清及近代,至今已有1380余年的历史。资料查询,查济村原有108座桥梁,100座祠堂、108座庙宇。现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
因查姓祖先封地在此,当时这里属济阳县管辖,各取一个字,故得名“查济”。
不远处有一座石桥,桥上观看,下游沿河风景堪美,树木成荫,不远处一座古桥被藤木尽缠,尽显历史沧桑。
过桥就有一个宗祠,悬挂有书写“欢迎省内外著名书画家查济赈灾义卖活动”的横幅,表明这里才开展义卖活动不久。
祠堂空间很大,矩形天井面积不小,光线充足,屋内亮堂。里面摆设空空,看来也不是什么有特色的游览点。
大理石柱础上雕饰精美。悠闲觅食的动物,变形夸张的花卉,雅致的山水......透射古文化气息。
最里间是放祖宗牌位的地方,通往高台的阶梯很是特别,设计成桥状。这可能这是世上最袖珍圆拱桥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个半桥,左右各有两并列桥放置池中,很像是模型但很适用。
里间是二层的建筑,左右各有木质楼梯上楼。二楼看到的天井稍小。徽派建筑的墨瓦白墙遮面,特别是楼上那别致的类似闺房的阁楼,飞檐高翘,古色古香。浮现古时大家闺秀寂寞独居,只能从窗窥视访客的情景。
楼上砖雕窗户呈不同形状,观景又是一般滋味。这个像是倒置的葫芦,远山在树丛中隐现,白云蓝天。
扇型窗像打开的折扇,风景画跃然跳入扇面。
许溪河南岸扁官巷内德公厅屋前石鼓上有一座七层铁塔。看样子也不是原来放置这里的,大概是后来为了增加看点,而挪移到这里的。塔好像是佛家标志物,这个铁塔像是香炉。放到这里感觉有些怪怪的。
德公厅屋座西朝东,据说建筑面积原来很大,因历代均有毁损,现仅存100㎡。它的门楼始建于元朝顺帝十年(1333年)。这幢门楼,既是一座厅屋的大门,又是一座可以独立的牌坊。此牌坊是元顺帝敕封“永德公”为“明羲官”而建造的牌坊。
查济地处宣城泾县、池州青阳、黄山市黄山区三地区接壤的边缘地区,历史上交通闭塞。外来文化干扰稍小,所以古建筑受损较小。然而那个疯狂时代的红色印记在这里也寻觅到了它的踪迹。毛主席语录“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历经近半个世纪,保存完好。
古民居墙外、院中不少地方放置有精美石雕,题材多样。这个浮雕采用人物素材,反映古时达官贵人求爱的场景。
这块雕刻有“圣旨”的石雕不知来之何处?
由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合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民居前木质结构的亭台延伸空悬在河中,背倚长椅歇息、观景,很是惬意。
尽管查济的住宅看起来都是青砖黑瓦的徽式建筑,但每每不同。查济人“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将民居的分布格局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
屋间有街巷相通,石渠绕每户而过。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饱经沧桑的古桥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
这个房前和右侧各有一亭阁,很是特别。新修建的房屋尽管保存有徽式风格,但与亭阁穿越时空,特别是楼上高耸的铁架更是扎眼。
“小桥流水与中灵秀的完美天然结合”,给画家以创作灵感。吸引了艺术家来涂抹。不少艺术学校把这里作为写生画画的实践教学课堂。査济享有“中国写生第一村”美誉。
“武陵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渔郎不怕漏消息,相约明年看桃花”。明朝三品官查绛的诗句是当时村落的真实写照。
民居依河而建,为方便行走,架设有不少桥,用材取之坚固的石料。尽管都是石桥,但形态各异,这座用三块花岗岩石条横搭两岸的石桥,简单实用。
历经千年,经受历史风雨,昔日的“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没能完整的保存下来。但幸以得存的古建筑诠释了中华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红楼桥”是桥与阁的完美结合,藤萝缠绕的单孔拱桥,绿荫深处的凉亭,桥下流水潺潺,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一下子攫住了人们的心灵。
巷道遍布,有的有门,有的敞开。巷内有老师带学生写生。
二甲祠是查济现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二甲祠也称为祈公祠,是为纪念祈宝公而建。二甲祠位于村落中部,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大门左侧有“仁让坊”以及两座巨大的牌坊基石。
二甲祠原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进祠的门槛很“高”,要“跨越”才能入祠。“光裕堂”横匾高悬厅堂,所以二甲祠还有第三个称呼“光裕堂”。
里间一个房间里放置有精美的金漆老式床,很是少见。本想仔细观看,可是杂物堆积,灰尘堆积,只得远远的看了一眼。
从天井望去,屋脊装饰很是特别,砖砌成菱形漏网型,像是栅栏,不知有什么讲究?表达何种寓意?百思不得其解。
村里房子住有人家,我们走进门前搁置雕刻有有“竹艺楼”字样青石匾牌的居民家中。民居中间一堂前,两边两厢房,房屋不大,但很整洁。主人忙着制作竹雕工艺品,不时善意的问我们来之哪里?回答我们的询问。可能知道我们是本地人,也没有主动推销他的工艺品。我们离开这里另择路回转。
查济村规模很大,但村子的布局零散。不像宏村一样,整体的规划能说出道道来。
村里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古宅的门框均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屋内有“一”字形或“四” 字形天井,采光通风好。
村里道路清一色用石板铺设,看来古人早就有“道路硬化”的理念了。虽然历尽千载,被踩磨得溜光锃亮,但依然平整。
村内处处是巷道,巷道通达得让人迷惑,查济究竟有多少条巷道?进入巷道如同走进迷宫,没法判断应该怎么走?反正巷道处处相通,认准来的方向,七弯八拐很快就找到有指路标识的路牌。
这个巷内好像不久前有人结婚,喜字高悬门楼。据巷道门楼看,估计以前这里就是一个家族分支的集中居住的村落。
途中看到一处民居。顺阶而上,大门紧闭,从痕迹看来很久没有人居住。
查济村的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山墙造型丰富,有云形、弓状、阶梯式等,墙头呈翘首长空的马头状。古代民居的外形全是青砖黑瓦。
回味此行,查济的旅游开发可能晚些,古村落整体保护意识村民没有到位。不少新建筑将古建筑支离破碎,使古村落不成一体。印象特别深的是拍摄二甲祠时,右侧的二层楼房很难避开镜头。较之宏村、西递来说,查济的古民居品味要逊色好几个档次。
有说查济的“破败的沧桑之美,能让人看见中国乡村时代辉煌的历史。”这里曾有“查村遮半天”的说法,透视古桥、古祠、古巷,可以体会到“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昔日繁华。
回到来处,告别永丰的村干部有亲戚驱车返回。古塔耸立在山巅默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