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旅游资源以藏族民俗风情、藏传佛教文化建筑和草原风光为主,这里有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寺内有造型别致的贡唐宝塔。 “多少的往事已难追忆,多少的恩怨已随风而逝,两个世界几许痴迷,十载的离散继续相思,这天上人间可能再聚,听那杜鹃在林中轻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啊不如归去......”
几许幽怨,几声叹息,甘南行游的日子再次浮现于心际。前年的国庆,沉迷于甘南的高山草原蓝天白云尕海藏区,
离开玛曲向东直奔郎木寺,草原尽头平直的天际线渐渐被起伏圆柔的山脊所替代,失去了黄河水的润泽,道路两边青嫩的牧草也显得有些干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草丛中体形灵巧活泼好动的草原鼠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肥硕的土拨鼠。它们虽然长的一副蠢蠢的样子,却总能在你接近它之前就撅起蒲扇般的大尾巴,逃回自己的地下迷宫。
70多公里的土路很是顺畅,几乎没有迎面开过来的车辆,只是在反光镜中能看到几公里外的一溜烟尘。继续爬升,汽车翻过了一个长满蒲公英的垭口,一个水草丰美的山谷在车窗下展开。白色的帐篷上飘出淡蓝的炊烟,成群的黑牦牛在山坡上四处游荡、啃食青草,十几只苍灰色的秃鹫绕着山顶缓缓的盘旋……慢着!秃鹫!我们猛然反应过来,只有在天葬台附近才会见到大群的秃鹫,而方圆几百里只有郎木寺有天葬台!郎木寺到了!果然,转过一个山包,金色的灵塔和红色的寺院出现在眼前。
郎木寺这个名称给人的感觉是个寺庙,而不是个地名,很多人以为它是一个大寺,其实不然。郎木寺主要由四川境内的格尔底寺和甘肃境内的赛赤寺共同构成,两寺均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庙。
一条小溪从小镇中流过,宽不足2米,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刚出山的白龙江水清澈见底,自西向东而来,将郎木寺乡一分为二,在市镇中心转个弯向东流去,在岷山的群峰之间,奔腾数百公里后汇入嘉陵江。小溪虽不起眼,却是两省的分界,北侧属甘肃,有赛赤寺、晒佛台、白塔、天葬台等;南侧属四川,有格尔底寺、白龙江源头、纳摩峡谷。在格尔底寺入口处还有一个清真寺,瘦削耸立的叫醒楼与浑圆的佛塔并立,甚是有趣。这里是藏、回、汉杂居的边缘地带。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汉三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
穿过小街,逆白龙江而上,不远便来到四川格尔底寺。格尔底寺全称是安多达仓纳摩格尔底寺。达仓纳摩为藏语,达仓意为“虎穴”,纳摩(或称郎木) 是指“仙女”, 故该寺之名可译为“虎穴中的仙女”。位于寺后的纳摩峡谷是这个地区少有的石灰岩地貌,谷口就是著名的纳摩洞。还有好奇心的话,就逛逛峡谷,探寻一下白龙江的源头吧。峡谷中林木葱葱,泉眼密布,每一个泉眼流出的小溪都将汇成白龙江。
与格尔底寺遥遥相望的是在甘肃境内的赛赤寺。在甘肃境内,随着缓坡,漫游赛赤寺,最后爬上赛赤寺的高处,远望郎木寺乡和纳摩峡谷。赛赤寺的赛赤在藏语里是法台的意思(法台相当于寺庙的主持),由于创建者曾是拉萨甘丹寺的法台故名。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一般对担任甘丹寺主持者尊称为“甘丹赛赤”。
本以为错过了喇嘛们作功课的时间了,谁曾想一阵浑厚的颂经声带我们走进了佛堂,一阵有点激越的、密密匝匝的鼓点,奇妙的节奏让你心神一动;而面前传出琅琅诵经之声,使你更多感到的是安静。
一座小桥横跨白龙江,一旁木制的藏式水车发出愉快的声音,为肃穆的寺庙增添灵气。在这个僧俗混居的小镇里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的恬静与亲和。鼎鼎有名的丽莎的西餐馆,从外面看是很平常的一个小屋, 甚至有几分破旧, 路人绝不会想到它是Lonely Planet在郎木寺重点推荐的餐馆。屋里的设施很普通, 一只长条转角沙发尽然破得连棉花都翻出来一大块,但就是这里成为了老外们和大批背包客们喜爱和津津乐道的地方。墙上贴满了过客的留言和照片,一块小黑板上歪歪扭扭的用粉笔写着格式工整的菜单。食品按西方习惯被归入早餐、开胃菜、色拉、主菜和甜食。不过这份餐厅里唯一的菜单是用英文写的,照着它点菜会给你带来不少惊喜和错谔。比如著名的牦牛汉堡其实就是两张锅盔大饼中间夹着牦牛肉,以此类推,不难猜出墨西哥肉卷就是烙饼卷炒肉,omelet变成了西红柿炒鸡蛋,等等。不过这里的苹果派味道很好,酸奶和奶酪也无可挑剔。女老板丽莎是当地人,说着一口当地口音但非常流利的英语。她用特有方式经营着自己的餐馆,暖和着不同的胃,地道而又丰厚。
郎木寺就是这样一个恬淡安静的小镇,在这里你只想尽情的放松自己。或许跨过广阔的甘南草原时,过于广阔的空间会使你的心灵发生变化,或者极端向往自由,或者一时不知何去何从。所以在郎木寺这个人情味道浓厚的小镇,每一个行者都可以安然的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