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湾位于木兰山系南麓、木兰川南段,属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据《余氏宗谱》记载,其先祖余秀三于明朝汉武二年迁居此地,当时湾名乐余湾,后来乐余湾老住户断了香火,余秀三及其后人繁衍生息600余年至今仍存古色古香。
一、风水特色
大余湾“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吊葫芦,中间如意太极图”,风水特色鲜明。“青龙”、“白虎”、“双龟”、“葫芦”、均指村落周边的山包,尤以“双龟”、“葫芦”最为形象。连结“葫芦”的“金线”则是指木兰山系的山脊一线.耸峙在葫芦山北侧的是旧寨、新寨、谌家寨几座山峰(峰顶垒有石寨墙)。“太极图”系指村前一处水陆地貌形似太极图结构。
二、民居特色
相传大余湾先祖以力田为本,十五世纪后由经商而勃兴,乃广置产业,造华堂四十余栋。其中,据《余家菊景陶先生回忆录》记载(P190):“献廷公机警笃厚,读书明理,乡党不称其名而呼曰余四爹。壮年回乡,置田产二百石,造住屋十栋,皆石墙到顶。造研子岗同顺典当铺屋,永兴号铺屋……资本共约银十万两”。献廷公即余文发,居余氏16世。“石墙到顶”是基本特色,还有“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后来户数),串通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顶有飞流瓦,檐仲鸟兽状,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水塘”,房屋内部结构特色为木柱木板代山墙,村落整体布局是村前以溪壑为堑壕,村后以山寨为屏障,村中有百子堂(大屋)、德济、源丰三座花园镶嵌,外御贼寇,内享安居。目前,大余湾古民居保存完整的有10户,约1390平方米,保存较好的有33户,3228平方米,其中,余家文、余传福等农户的民居建于明代,多数民居建于清代。
三、人文特色
大余湾先祖祖籍江西婺源,为避元末兵难而先迁居武昌,后再迁木兰山系南麓。大余湾先祖带来不少书籍,传到“文革”时仍有28箱,据说内存岳飞手稿、郑板桥真迹,可惜这些书籍史料毁于“文革”,但大余湾盛行读书之风由此可见一斑。相传俞伯牙(琴师)是余氏祖先,至宋代有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近现代则演绎出名流一百多,父子四留洋的辉煌。从余秀三二世祖繁衍至今达23世。可谓世代均有人才出。近现代余家菊(1898——1976),曾任台湾政府国策顾问、青年党主席、“国大”主席团主席,有多部著作传世,其长子传 一家定居美国纽约,其三子传韬之媳陈幸是陈诚的女儿;余传斌是我国棉花专家;余传典是我国铁路专家,在建设朝中铁路中节约投资200多亿朝元,受到朝方嘉奖;等等。
四、文物特色
大余湾主要文物是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同时也存有其它几类文物。如21号民居、54号民居等多处保存着太师椅,21号民居存有“雍正朱批谕旨”盒,54号民居存有“四豆同荣”贺寿匾,数家民居尚在使用雕花木床(如61 号)。此外,嘉庆二十二年所立石碾,以及散存的石磨、石碓,还有纺线车、织布机、脚踏水车等许多老“古董”,需要给予抢救性保护。
大余湾的这些特色构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特质,原黄陂图书馆馆长、退休在家的余永奇老人称之为“一朵美丽的木兰花”,并以此为题编写歌词,请湖北省歌舞剧院院长龚国富(余家菊的孙女婿)谱曲,请一级歌唱演员演唱、录制歌片。大余湾特色文化不仅是现在近400村民的宝贵资源,而且是国家、省、市、区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