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老工业基地里走出“798”

不久前,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年会在北京举行,探讨新时代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和城市文化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在这方面,被称为“新中国电子工业摇篮”的酒仙桥工业基地无疑是成功典范。在计划经济时代闪耀着夺目光芒的老基地,经受住了生死存亡的考验,在创新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不仅再创辉煌,还在废弃老厂房里打造出“798”这块文创产业的金字招牌。

2010年,一位参观者在798艺术区内游览

“7”字头代号下的电子工业摇篮

本报1957年6月30日1版《我国有线电和无线电工业又一新成就》报道,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有线电和无线电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1951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建立北京电子管厂和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北京将城市东北边缘的大片空地定位为工业发展区,也就是现在的酒仙桥地区。两个厂子就建在其中。

1959年,718厂(华北无线电器材厂)方型立式电容器小组的工人正在工作中。王一波/摄

上世纪50年代末,774厂(北京电子管厂)的新产品试制成功。冯文冈/摄

北京电子管厂由苏联援建,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由民主德国援建。在修建厂房时,外国专家坚持了高标准。例如,在修建无线电器材联合厂时,民主德国专家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后,力排众议,坚持将抗震强度设计定为8级以上。为此,东德专家在南湖渠无偿帮助中国建造了两座砖窑,用以生产中国根本没有的500标号建筑用砖。就因为他们的坚持,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这里的所有建筑安然无恙。

1957年,718厂(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包豪斯风格的锯齿形屋顶厂房。冯文冈/摄

无线电器材联合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锯齿形屋顶的厂房,称为“包豪斯风格”,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讲求建筑的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2007年12月18日《北京日报》14版,《718岁月》)

2007年12月18日,《北京日报》14版

两个厂子分别于1956年10月15日和1957年10月5日建成投产,从此改变了我国无线电工业依靠进口外国零件再由国内装配的状况。

此后,众多电子厂在酒仙桥地区建成,“7”字打头的工厂代号告诉外人这里的大院都姓“军”。比如738是北京有线电厂代号,718是无线电器材联合厂,774是电子管厂。而后来大名鼎鼎的798则是718厂的三分厂。(2018年5月15日《北京日报》13版,《“开机”60年——中国计算机诞生》)

1975年,798厂(华北无线电器材厂三分厂)三车间高功率电容器装配班的工人正在紧张劳动。胡敦志/摄

新中国的第一只真空管、第一个集成电路、第一台计算机、第一台电话交换机等莫不诞生于酒仙桥。很难统计它为新中国电子工业创下了多少个第一。该地区上缴的利税到1985年已达到国家投资总额的4倍。酒仙桥电子工业基地作为国家“一五”期间重点投资、集中建设的新中国第一个电子工业基地,为我国电子工业、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新中国电子工业摇篮”。

衰落中12名厂长急“上书”

斗转星移,20世纪80年代,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在全世界风起云涌,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也不例外。在广东,出现了东莞电子城;在北京,兴起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而位于酒仙桥的电子城,作为计划经济的老领地,对市场变幻缺乏应有的反应,已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老基地的众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陷入严重困境。(2004年8月26日《北京日报》1版,《绝地之战——北京中关村电子城老工业基地改造纪实》

2004年8月26日,《北京日报》1版

1986年,47岁的张红飙调到国营774厂当厂长时,厂子已是风雨飘摇。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也是国企经营最困难的时期。大量像774这样的“代码企业”正经历着从军工企业向民用企业转型的阵痛。新官上任的张红飙做梦也没想到,大名鼎鼎的774厂居然困难到这种程度:一连11个月,全厂一万多人发不出工资;生产用的硝酸、硫酸等原材料,从一车一车买到一罐一罐买,最后只能一瓶一瓶买;流动资金匮乏到买把笤帚也得厂长签字。

穷得揭不开锅的774厂不仅没有能力上缴利税,每年还要市财政拨付2000多万元维持运转。718、738等厂的情况也跟774大同小异。1991年,拥有6万多名职工的基地骨干企业本部销售收入不足8亿元,利税总额趋近于零。

1992年4月23日,张红飙等电子城的12位厂长联名向有关部门上书,呼吁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2009年10月10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电子城改造15年收入净增15倍》)

2009年10月10日,《北京日报》1版

这份报告引起中央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94年,北京市政府将酒仙桥老工业基地确定为重点支持单位,定名为“北京电子城”。老工业基地开始全面改造。

老工业基地涅槃重生

据本报1994年8月1日2版《“北京电子城”工程启动》报道,当年,电子城工程启动,实行区域性优惠政策,区内企业各项利税费除上缴中央财政外,定期返还企业用于技术改造、引进外资,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并大力发展与电子产业相配套的多种三产经营项目。

1994年8月1日,《北京日报》2版

电子城内老国企改制没有选择简单的“拍卖”或“退出”之路,而是开展了一场真正的变革,合资、兼并、重组,一番摸爬滚打。774厂改制为京东方科技集团,利用自己在显示器件领域的技术积累,走上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738厂以“兆维集团”的新名字在通信行业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700、706、707、718、797、798厂等6家大型国有企业,“打包”改制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

1999年6月,北京电子城老工业基地经批准被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命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科技园。

电子城融入中关村,老国企得以享有高科技企业税收待遇、各项专项基金、配套资金,以及来自中关村的大学、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科技创新能量很快涌入电子城电子城对国外新技术和企业的吸引力显著加强,松下、西门子、诺基亚、爱立信、飞利浦、LG、日立、摩托罗拉等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在这里落户。

2001年,电子城销售收入占全市电子产品销售收入的40%以上,占据了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半壁河山,再次成为首都电子产业的重要基地。(2001年3月19日《北京日报》1版,《电子城成了“金贵”园》)

2001年3月19日,《北京日报》1版

2009年,电子城企业总收入已由15年前的32亿元增加到520亿元,增长了15倍还多;电子城内的企业也由建园之初的19家增长到1000多家。

绝地之战,电子城老工业基地凤凰涅槃,以自己的创新实践,走出一条体制机制创新之路,“大包袱”变成了“聚宝盆”,封闭的“军工大院”变成了国际化的“高科技产业园”,同时还辐射、带动了周边工业区的发展,为首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一番融合,2012年,中关村朝阳园正式建立,成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集先进制造、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电子城东区为老工业基地改造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区,实现了“新中国电子工业摇篮”的再次辉煌。(2019年1月25日《北京日报》4版,《中关村朝阳园打造国际研发创新高地》)

废弃厂房里打造文创金招牌

就在电子城复兴的过程中,一部分老厂房彻底告别了电子产业,打出了文创的新金字招牌。

1995年,中央美院雕塑系雕塑家隋建国接到了纪念抗战群雕的雕刻任务,需要一个大的工作空间,于是在798厂里找了一个3000平方米的闲置仓库。任务完成后,美院老师们继续在这里租房子搞创作。在资产重新整合过程中,不少生产线迁往新址,工业区里的闲置空间大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被吸引过来,在798建立了工作室。

2002年,艺术区的雏形形成,艺术家工作室增到30个,艺术及商业机构接近40个。在尽量保持工业化时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艺术家们对厂房进行了改造,开设画廊、雕塑工厂,搞建筑设计、音乐演出、影视播放、服装设计、室内家居设计等。

2012年,798艺术区内,一个可爱的小朋友在模仿雕塑的姿式。罗伟/摄

为何艺术家们青睐老工业厂房?他们认为,在这里可以找到一种工业化的感觉,同时又有现代化的气息。(2003年11月16日《北京日报》8版,《大山子:艺术和大众互动》)这里的建筑风格很有特色。美国建筑界人士参观798艺术区时惊讶地发现,在中国北京,居然存在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包豪斯建筑群,绝对称得上人类工业发展史上的珍贵文物。

2003年11月16日,《北京日报》8版

798艺术区的成功带动更多老厂房的转型,在带着浓重工业化时代气息的旧建筑里,当代艺术充满生机地蓬勃发展。

751厂与798仅一路之隔,热电产业和煤气产业是其两个主产业。751厂曾供应着首都三分之一的煤气。随着本市政策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陕京天然气工程的投入使用,751厂正式停止煤气生产,高耸的两座巨型煤气罐以及纵横交错的煤气管道也随之失去原有用途。作为宝贵的工业遗址,煤气罐和管道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发展,拆除还是保留一直受到外界普遍关注。借鉴798的成功运营模式,751厂的老旧工业遗址也得以全部保留,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主打时尚服装设计、时尚产品发布、原创音乐创作等。其中,位于园区北侧的两座本市仅存的15万立方米巨型煤气罐被改造成发布厅,承办各类时尚产品的新品发布。遍布园区的煤气管道,则被改造为空中走廊。(2011年6月8日《北京日报》5版,《巨型煤气罐变身时尚发布厅》)

2011年6月8日,《北京日报》5版

798、751很快就成为北京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吸引了数百家中外文化机构入驻。两个园区逐渐饱和,艺术园区继续扩散。798周边的毕捷电机总厂、松下彩管厂以及北京广播电子器材厂的老厂房也陆续“改头换面”,结束经营了几十年的电子工业,改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798、751一起组成全市第二大文创功能区——大山子艺术和设计产业功能区,规模仅次于首钢。(2012年7月3日《北京日报》10版,《大山子规划全市第二大文创功能区》)

2009年,人们在751广场参观。高大的厂房、斑驳的铁塔、纵横交错的管道……工业化气息扑面而来。刘洁/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酒仙桥的老旧厂房里保留住一个城市的工业记忆,也记录下城市产业调整的转型轨迹,它在新时代呈现出的新活力、新风貌,更展现了这个城市血脉中永远奔涌着的创新、创造的激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老工业基地里走出“798”  走出  走出词条  基地  基地词条  工业  工业词条  798  798词条  
旅游

 西安周边3天自助游攻略

西安周边3天自助游攻略西安有历史感的古城墙和兵马俑,绝对让你大饱口福的各色美食。滚滚红尘帝王都,悠悠岁月百姓城。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西安周边3天的自助游攻略,一起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