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旅游景点大全
易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东麓,易县的民间文艺门类众多,有高跷、大头、太平车、音乐、南乐、十番、旱船、秧歌、舞狮、龙灯、武术等40多种舞蹈音乐花会形式,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剧、评剧、哈哈腔等20多种戏剧形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易县旅游景点大全,欢迎查看。
保定境内易县西南45公里,距保定市45公里。山北——西山——狼牙山保涞路走——独乐——狼牙山。
2、易县蚕姑陀
蚕姑陀在狼牙山北边,在一条路上,从保涞路奔狼牙山走过了狼牙山前走便是。从山北——西山下道先到蚕姑陀再到狼牙山,路况好
3、易县千佛山森林公园
易县县城西北15公里。景点门票、30元/人。到了易县县城顺112国道行驶,出了县城的收费站前走几百米路右下道便可以,路上大牌子招眼好找。
出游须知:
1、本景区最佳旅游时间为4月中旬至10月中旬;
2、进入景区严禁烟火,注意保护树林和植被;
3、山区道路复杂,容易迷路,需要请本地向导带路,并注意上山安全。
4、易县荆坷塔
荆轲塔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南2公里处的荆轲山上
保定——满城——山北——溏湖(此时走的是京赞线就顺县城方向走吧)快进县城时路左下道便到,离京赞线2公里而已,很近,不要门票。
5、易县易水湖
南湖位于保定境内易县城西南30公里处,保定——满城——京赞线到易县县城——在易县上G112——过清西陵——小龙华——在大龙华下道,在路左。不清楚时可随时打听,出游记得常打听路,没坏处。距保定市大概90——100公里吧(本人没走大路算过,走近路是72公里)
6、易县清西陵
跟去南湖的道走的一样,也是沿G112走,在梁格庄附近下路,走观陵路可把整个陵区观赏。看完光绪墓,继续西行可到望龙水库。
7、易县云蒙山
云蒙山位于易县城西25千米处,此风景跟“望龙水库”一样,只要到了清西陵便算是到了云蒙山,都在一个地方一条线上呢。门票、40元
8:易县的卧龙山
易县的卧龙山则是清西陵的皇家园林,围着陵区转了一圈,仿佛一条长龙围住了陵寝,山下是嘉庆的昌陵。山下松柏遍地,不要门票
9:易县白龙涧
白龙涧地处易县良岗镇川角村
线路1、保定——满城——易县—G112—西古县—良岗—川角—目的.地————这一路大概160公里左右
线路2、保定—满城—顺平—唐县—川里—银坊—良岗—川角—目的地———这一路155公里
线路3、保定—满城—岭西下道奔良岗—猫尔岩村—良岗—川角—目的地———这一路近,大概120公里,但是山路难走如同到独乐那一段,建议不要走,当然越野车一点事没有了
此景区没开发不要门票,进入白龙涧沟里道路崎岖难走,千万别开轿车进去,否则进大修车了喷漆去了~
10:易县紫荆关
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保定—易县—到了县城上了112国道一直向西走45公里上了十八盘便到。
地方特产:
易水砚
易砚是中国著名古砚之一,素有“南端北易”之誉。易砚又名燕畿乌金砚,据《古玩指南》载、“乌金砚,燕畿之梅山,产石如乌金,通过平雕、立雕、阴雕、阳雕、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工艺,形成江南纤秀细腻、北国刚劲浑朴的艺术风格。易水砚造型丰富多样,可分为鱼、龟、龙、蚕、蝉、琴、棋等7大类,雕刻题材非常广泛,有日月风云、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树木花卉等。易水砚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1997年7月1日,人民大会堂收藏了重达5吨的易砚珍品“归砚”,以庆祝香港回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8年6月,易水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易县绞胎陶瓷
据史料记载,绞胎始于唐代,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20世纪90年代初由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的张保军研制、恢复了古老的绞胎制作工艺,并开创了现代绞胎陶瓷制作工艺新体系。绞胎以高岭土、石英、长石等为原料,经过高温烧成。在坯胎成型前利用不同颜色的陶瓷泥料搅揉在一起,然后花纹图案充分展开,以达到装饰美化和艺术创作的目的,制成后其内外花纹图案一样。《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新闻媒体200余次报道张保军创业事迹,宣传绞胎陶瓷工艺。张保军创作的绞胎陶瓷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社会影响十分广泛。2006年6月,绞胎陶瓷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
镇国寺石佛
位于中易水河畔,凌云册乡解(xié)村。佛寺与石佛均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3),因有石佛像立于殿内,所以镇国寺又被当地人称为立佛寺,清光绪七年(1881),寺院毁于风暴,后曾修复,现存佛殿三间为光绪二十五年(899)重修。殿内东西北墙上有壁画,生动传神。佛像为释迦牟尼佛立像。材质为汉白玉石,通高4.92米。立于仰莲座上,身披袈裟,施以彩绘,雕工细腻,线条流畅,显示出典型的隋代佛教造像风格,对研究隋代文化习俗和石刻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现佛手足均残,佛头于1997年3月被盗割。1993年7月,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道德经幢
安放于易县县城龙兴观遗址内。龙兴观是中国唐代著名道观,历经宋、元、明各代,并最终于民国初年废弃,现仅存遗址中的道德经幢。高宗时期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将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奉为经典,崇奉道教达到鼎盛。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亲注《道德经》,颁之全国,命各州县镌刻道德经幢,供人们诵读。开元二十六年(738)十月,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田仁琬奉敕于易州(今易县)城西开元观立道德经幢。金大定九年(1169)迁至城内南端的龙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