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西固区河口村位于黄河支流庄浪河与黄河交汇处。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这里曾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水运发达,商贾云集。
河口村布局规整,积淀厚重。“三堂五厦三倒座,外带耳房两小间”的四合院体现了西北民居的地域特色,繁复精美的砖木雕刻令人印象深刻。如今,以河口村为核心修复的历史文化街区在为游客提供诗意栖居的同时,也让古老村庄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河口村于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从兰州市中心出发,跨过河口特大桥,山渐高、水渐阔,山水之间,“藏”着的一片古民居,便是河口村。高处俯瞰,环抱村庄的莲花山起伏连绵。远处,色彩斑斓的水居丹霞景区被湛蓝的天空映衬得如同一幅油画;近前,奔腾的黄河水从八盘峡穿山越岭而来,又沿着村南的河道浩荡东去。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河口村曾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水运发达,商贾云集。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河口早已弱化“渡口”的职能,迎来了新的身份——河口古镇,这是以河口村为核心修复的历史文化街区。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观赏富有地域特色的明清建筑,也可以漫步黄河岸边、品读古渡历史,还能领略恬淡闲适、令人向往的诗意栖居。
四街十七巷悠悠韵味长
河口村一片长约1000米、宽近500米的区域囊括了村内的主要传统建筑,面积虽然不大,规划却极为整齐:东南西北4条主街以钟鼓楼为中心,延伸至不同方向;4条主街上,还间或“点缀”着长短不一的17条巷道。这片区域因此得名“四街十七巷”。
“四街十七巷”的中心钟鼓楼坐东朝西,分为上下两层,是一座“四角攒顶”的阁楼建筑。站在钟鼓楼上,举目四望,整个河口村的景致尽收眼底,木质门头的房屋相对而立,青石板铺成的街道蜿蜒伸展,街上悬挂的纱灯随风摇摆,三五成群的游人漫步街头。
面向黄河、背靠大山、控扼河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河口村很早便成为交通枢纽。2000多年来,霍去病西征、左宗棠平定西北等历史中都有河口的身影。谈起河口的渊源,村中老人归纳为“源于汉、成于明、兴于清”。到上世纪初,河口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都颇具规模,成为兰州的商贸重镇。
随着商贸的繁荣,河口村的面貌也发生改变。河口自清中叶开始大规模夯土筑城,修建四门城楼。
如今,漫步村中,仿佛在历史中穿梭:300年的粮店、200年的祠堂和100多年的左公柳依次从眼前掠过;又好像在花园中游憩:河口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花种草,即使到了秋天,依然芳香四溢、翠意不减;也如同在风味集市中徜徉:街边售卖着诱人的特色小吃,有酸甜筋道的浆水面,有捶打千遍的洋芋搅团,还有飘着胡麻香味的油壶喧……“一到假期,店老板们就忙得不可开交。”河口大景区物业办副主任张伟说。
明清旧民居古色留古香
河口村的热闹通常发生在下午3点以后。睡过午觉的村民纷纷走出家门,老人们聚集在广场,或下棋、或聊天;小孩们手持玩具、相互打闹。慕名而来的外地人,常常选择蹬一辆四轮观光车,开启“逛街”之旅。
河口村的主街以老式商铺为主,沿街店铺多为前店后宅格局。后宅的典型样式是四合院。
推门走进一户人家,户主张明有热情地上前招呼。眼前的这座四合院占地500多平方米,有近200年历史,先后居住过张家13代人。
北面是上房,由长辈居住,也叫堂屋或正房;正房两侧是耳房,用于生火做饭、堆放杂物;东西两侧为厢房,由晚辈居住;南面为下堂屋,是三间式出檐屋;下堂屋旁开街门作院落的出口。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员吴魁峻介绍,当地把这种院落布局归纳为“三堂五厦三倒座,外带耳房两小间”。“这里的‘三’‘五’都是指开间数量。”吴魁峻介绍,这种四合院除了街门,四面房门都朝院落方向开,美观实用,又兼顾私密性。
屋顶是当地四合院的一个特色。仔细观察便发现,张明有家的屋顶是单坡,且坡度较缓。“这种屋顶在陕甘宁等西北省份颇为常见,主要与降水量少、木材相对匮乏有关。”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建筑学系副教授孟祥武介绍。与华南和华中地区不同,当地传统民居瓦的使用量偏少,屋顶多不覆瓦,而是用方砖铺砌,仅在房檐处使用少量滴水瓦排水,防止墙体被雨水溅湿。由于屋顶坡度较缓、方砖铺砌,单坡屋顶同时承担了谷物晾晒的功能。
河口村令人赞叹的还有造型繁复的砖木雕刻,从宅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厢房、从墙脚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图案:透雕的蟠龙、盛开的花瓣,不一而足。“作为活态的民间艺术,砖木雕刻是河口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见证,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创作热情。”吴魁峻说。
目前,河口村类似张明有家依然有人居住的古民居达21处。为保护这些“凝固的历史”,2014年,兰州市西固区启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恢复修建工程,先后投入资金2.5亿元,改造河口村沿街115户民居和核心区313户民居的墙体外立面,保护性修缮古民居37户。
昔日黄河渡今朝声名扬
沿南街顺阶而下,穿过南城门,便能望见宽阔的黄河河道。成群的水鸟贴着水面自由飞翔,临水而生的芦苇随风摇动。岸边,一条东西走向、绵延约5公里的木质步道横卧眼前,被当地人称为“十里黄河金岸”,沿途分布着古渡区、古村区等历史遗迹。
来到亲水平台,河风轻拂。顺着张伟手指的方向往远处看,一道河湾映入眼帘,“那便是河口古渡最佳的停泊码头‘阳畅湾子’,是当时西北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张伟说,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品,比如煤炭、木材、中药、粮食、油渣、麻秆等,均可以在码头市场买到。河口超过60%的居民从事水运行当,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依靠水路码头,河口古渡的羊皮筏子就有200多个。
位于河口村的西固区民俗博物馆展示了羊皮筏子的制作工艺。这种古老的黄河水运工具,以山羊皮为原料,将羊皮用油盐浸透晾晒后吹气成皮囊。较大的筏子需皮囊600多个,可载货20吨。小型皮筏则由十几个皮囊组成,一人即可驾驶,轻便灵活。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水运逐渐被“铁公机”替代,河口村失去了交通枢纽地位,羊皮筏子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从复原的海关遗址依稀可见昔日渡口的繁忙。
因水而兴的河口村,如今围绕黄河文化,再次做起“水文章”:保护黄河两岸生态环境、开发黄河泛舟水上项目、打造沉浸式表演《记忆·盘古》水幕秀……近年来,河口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鼓励村民开农家乐、端旅游碗、吃生态饭,不少村民将自家院子改造成“河景房”,吸引游客入住。
59岁的张和恭给农家乐取名“上善若水”,并利用自己的绘画功底把院子装扮得像幅画:翠竹、金鱼、古树、红花,一应俱全。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观景,还可以看黄河奇石、赏精品书画、玩崖柏根雕,或坐在院子里读书写字、聊天品茶,度过一天难得的休闲时光。目前,河口村已开办农家乐60余户,核心区1/5的居民参与其中。
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四批中国美丽宜居村庄……近年来,河口村的“国字头”名片越来越多,名头越叫越响,古老村庄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昔日渡口重现往日喧嚣。去年,河口村的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接下来,我们将加大传统文化保护,推动村落设施提档升级,努力把河口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张伟说。
■小贴士
河口村一年四季旅游皆宜,相对而言,以春暖花开或秋风送爽之时为最佳。
到达河口村,可以先参观民俗博物馆,了解古村历史。之后,沿主街游览钟鼓楼、张公祠、子响棋院等古村标志性建筑。傍晚,可以到“十里黄河金岸”寻一处临河农家乐,吹吹河风,小憩品茗,再点些柴火鸡、纸包鱼、油壶喧、洋芋搅团等特色美食,享受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