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天窗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汽车配置之一。
相对于后独立悬架或ESP车身稳定系统这类“隐藏属性”配置。天窗,位置高高在上,美观;效果立竿见影,实用,能获得受人青睐的地位也是实至名归。而天窗的发明,一开始也仅仅是为了透光。
上世纪30年代,引入流水线生产的欧美国家快速迎来了机动车普及。由于车内电器技术(灯光)的限制,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让广大车主只能打着手电找东西,徒增很多安全隐患。一些脑洞大开的的品牌此时就简单粗暴地在车顶开洞,以便月光和路灯能在晚上照射进车内。不过他们显然忽略了刮风下雨、鸟粪突袭…
财大气粗的福特想到了最终解决方式:“拿玻璃换铁皮”。不过当时的天窗只是“天幕”,并不能自由开合,更毫无车身刚性可言。历经80多年的发展,汽车天窗兼顾了美观、安全、实用、耐用等种种因素,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天窗你到底需不需要?
从开启方式来说,常见的普通家用车目前有内藏式天窗、外滑式天窗、纯手动天窗三种,还有不能开启的纯玻璃——天幕。而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带“全景”的天窗和天幕。毕竟大多数人为了“开扬感”,觉得天窗还是越大越好。
这里要强调下,能打开的天窗相比纯天幕更有优势:
通过负压换气,它能快速排除车内充满了异味、苯、甲醛的空气;高速公路上,由于现代汽车空气动力学原理,打开天窗也比打开侧窗的风阻风噪来得更小(变相省油);夏天,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打开天窗能迅速降温;而如果你是个老烟枪,车内抽烟后,烟焦油也不会糊满天花板…
因此,如果你一定想看蓝天,记得买车时尽量买带天窗的,而非带天幕的车。
话说回来,买车时盘算得再好,其实中国人对天窗的利用率真的不高,几个月才想到开一次天窗的车主们大有人在。一个事实是,作为天窗的实际发明者,时至今日的欧美人对天窗这一配置并不刚需。海外的车型大量不配天窗。而在中国,不管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除了低配车型,各品牌车型大多都有天窗/天幕的标配或选配。选配起来也至少四位数报价——这倒不是孰高孰低,一切都是国情。
天窗是否存在隐患?
有人可能会说,我才不需要天窗呢,头顶一块玻璃,能有多安全?按照这个说法,开敞篷车简直是直播自杀了。
少根横梁并不会让车身的强度、刚性下降。车窗位置都采用特殊的材料以及重新设计的受力承载路线,一般通过A、B、C柱进行卸力,就算发生翻滚,也能保证座舱内的安全。
也是因为这样,现代汽车的车顶都比较“软”(熊孩子可以轻松踩瘪车顶),反观上世纪80、90年代的车,车顶个个硬得像石头,但一旦发生事故,容易在ABC柱等关键受力点变形,并不见得能更安全多少。
另外,你也不用担心天窗玻璃碎裂会划伤人员。家用车的天窗玻璃本质和前挡风玻璃一样,是一块比车顶铁皮还要硬2倍的夹层钢化玻璃;一些豪华车的天窗,则是采用所谓的金属玻璃,这种玻璃的强度要比钢化玻璃坚固10倍。无论是哪种玻璃,就算碎裂,也是碎成小块。
反过来看,当车辆一旦遇到一些事故,天窗反而将会成为一个逃生出口。比如车辆倾翻、冲入江河,当你身边的侧门或变形、或承受高强度水压打不开时,天窗会成为你的“生门”。
天窗需要养护吗?
当然需要。对于天窗来说,最大的两位敌人就是雨水和阳光。渗水和老化便是天窗最常见遇到的问题。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天窗上的胶条,并不能100%阻挡渗水,就算是新车也一样。所以天窗的两侧设有排水系统,通过排水槽,顺着A柱内的排水管由门下的排水孔流出。
想知道天窗的排水功能是否正常也很简单,晴好天气打开天窗,将一瓶水倾倒进两侧排水槽里,再观察车底是否能正常排水就行。 如不行,说明排水系统已经堵塞。很可能是A柱内的排水管破裂了,需找专业人员拆卸内饰板进行检查维修或更换排水管。
天窗虽然不是常用配置,但是一旦漏水造成的体验还是很酸爽的,平时养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1.长期的暴晒,或者雪水霜冻,都会让密封胶条加速老化,若发现损坏,应及时更换新的密封胶条。为了避免老化加速,可定期使用专业清洁剂或清水冲洗、擦拭,防止密封胶条提前老化。但不要使用非专用的清洁剂,可能会腐蚀橡胶。如不放心,可以交给专业人员。
2.尽量不要长期将车辆停放在树下,以防落叶、树胶堵塞和侵蚀天窗系统。如不可避免,也要定期清理天窗边排水槽内的异物与尘土,防止排水孔被阻塞。
3.虽然现代汽车耐用度不算低,但过于频繁的开关天窗,会损伤(电动)机械系统。经过长时间颠簸路面的时候,应该关闭天窗避免持续震动受损。如果天窗出现异响,要使用专用的轨道润滑剂,决不能使用机油,因为机油非常容易吸灰。
最后,很多人觉得天窗直接接触阳光,需要贴膜,其实这样做是画蛇添足。天窗一般都是有色玻璃,基本就能起到隔离部分紫外线的作用。就算你感觉晒,这不是还有遮阳板嘛。另外天窗贴膜难度最大,贴膜后会增加玻璃厚度,施工不好的情况下,可能倒是开关不畅或影响天窗密封性能。所以,天窗贴膜弊大于利,请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