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之至法,本于天人合一,而生克制化的规律是说明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五行学说运用到中医当中,主要也是解释人体内脏的相互联系,以及生理、病理的复杂变化。那么临床中可不可以机械地去套用,我们所熟知的如木克土、土克水,土侮木,水侮土等等。显然临床中要复杂得多,要窥其全貌,我们必须以内脏为基础,离开了内脏活动的真实反映来谈五行,那很容易先入为主,缘木求鱼。另外还要根据病因和病情的发展,在辨证施治的情况下适当运用五行学说,否则你一旦钻入五行的圈套,被牵着鼻子走,就会落空。
2.人体是有很强我的自我调整能力的。各个脏腑之间相依相存,相反相成,保持机体间活动态势均匀,就正常。反之,当相生不生,当相制不制,或相生不及,相制太过,就为病。运用五行的规律治疗使其达到平衡。如1.“虚则补其母”,相生不及则用补母法,肾虚则肝亦虚,是为水不生木,治以滋肾补水为主。“子盗母气”也当补其母,但当水木并补。2.“实则泻其子”肝火旺,可以用泻心法。3.“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可以用“抑强,扶弱”法,肝气横逆,侵犯脾胃,为木乘土,则用平肝、疏肝为主;也有土壅木郁,木反为土克,及相侮,当以健脾和胃为主,主因被削弱,那么被制者就容易恢复,也就是抑强。肝虚郁滞,影响脾胃,为木不疏土,治法和肝为主,兼以健脾,以加强双方功能,也就是扶弱了。
3.这也说明了生克关系是两方面的,治疗不能单一的去治疗,要考虑双方的关系,又必须分清主次而共同治疗。而不能虚则补其母,止补其母,不顾其子,当有主次的涵盖在治疗范围中。在这里呢,只是浅述了脏腑之间相生的一些规律,而脏腑之间的相克,如木横克土、木不疏土,土反侮木,而这三种相克往往临床中有很多相似的症状,如头胀胁痛胸闷,食呆脘痞等,但能仔细鉴别分清主次,那治疗方法就会不同,如肝气过旺,肝气横逆,以疏肝理气为主,结合健脾和胃。木不疏土,则肝气郁结,胸胁满闷、食少难化,精神抑郁,治宜疏肝为主结合健脾。等等。
结语:总而言之疾病的发生原因有单一的,也有复杂的,它的变化又是多方面的,有的疾病变化有次序,而有的疾病往往并不依据这样那样的次序传变。我们既要正确地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来辨证施治。在严格掌握五行规律的基础上,不能也不要完全拘泥于五行,应当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