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在指尖流淌 创意在心灵绽放
江苏海门市东洲幼儿园 季 军
查询字典,“创意手工”是这样界定的:指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手工设计和制作活动。我园教师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发现: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教师和家长普遍比较重视其他学科方面的创新,而对手工制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认识,更谈不上创新。但是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造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理论更是将人格塑造的奠基时间拓展到学前期。为了提高幼儿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掌握的手工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作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优秀的幼儿美术作品。提高幼儿对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细致耐心、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我园进行了省级课题《幼儿园创意手工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讨,通过一段时间的探寻和摸索,我们发现,创意手工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和谐发展,将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创出新天地——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儿童而言,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幼儿的创造力与成人所显示的创造力不同,幼儿的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产品的能力。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遵照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所以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⑴师幼相互信任。⑵减少规定。允许出错,允许同伴间的及时求助、适时交流。⑶不轻易评价幼儿的创新成果,让他们无所顾忌地自由创造。丰富的经验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原材料,正如黑格尔所言: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性观念的富裕。于是我们一方面带孩子外出参观,扩大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与孩子们谈话,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家庭、朋友,让孩子回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经验。有了宽松和谐的创作氛围,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们的创造火花越燃越高:
在活动《旧帽子创意大比拼》中,孩子们把家里的帽子带来,在老师的启发下,利用旧帽子的外形特点,进行百变创意,将旧帽子捆、扎、装饰,利用辅助材料进行创造,有的将帽顶想像成“愤怒的蜘蛛侠”;有的将帽子倒过来做成“温暖的鸟巢”;将帽子对折,添加蟹腿和大眼睛变成了“煮熟的螃蟹”;贴上美丽的.花边巧妙利用帽带变成一个民族特色的包包;塞上报纸、扎出四条腿、插上牙签变成顶着果子的小刺猬……
在命题创意手工《老鼠大聚会》中,老师先让孩子们欣赏范例,感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的老鼠,接着孩子们百花齐放,来欣赏他们制作的老鼠:蛋壳贴上粉红色耳朵,叶子小尾巴,可爱的小老鼠做好了;利用天然的地瓜、芋头、西瓜籽壳做成的鼠妈妈和鼠宝宝可以说是简约创意,省时省力;创意纸工《老鼠聊天》,再现了纸工的细腻,鲜艳和创意,创意泥工《好邻居》更是惟妙惟肖。
二、造出巧手娃——激发幼儿积极动手的愿望,提高他们手工制作的技能。
有关资料显示:幼儿期正是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最佳阶段,而手腕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完善,大脑的完善发展又促进手的运动更加灵活精细,并对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打下生理基础。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曾说:“要教养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培养幼儿用创意手工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是我们创意手工课程的任务之一。创意泥塑、创意纸工、创意玩具制作、变废为宝创意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手工活动,无一不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从许多的个案跟踪调查来看:创意手工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其他小班孩子拿着剪刀说:“老师,我不会”时,我们的孩子已经能较熟练的使用这些简单的工具了,他们会简单的撕、粘、折、剪等操作技能,造型能力大大提高。中班孩子的手眼协调以及手部肌肉控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让他们进行刻、拼、拓、贴等技能练习,每位幼儿在创意手工活动中都有了个性地发展。如小雨的作品细腻有创意,刚刚的作品大胆粗旷,唐果的纸工剪得更光滑流畅……。大班孩子的概括、组合、变形的能力越来越强,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各种生活、自然、废旧材料进行创意手工活动,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高,已有50多件作品在各级各类评比中发表、获奖,孩子们体验着成功的快乐,享受着创意手工活动的乐趣。
小雨是个内向的孩子,但很喜欢参加手工活动,她的仔细、坚持到底的好品质让她的作品细腻又活力,充满生命力,在幼儿园的亲子手工评比中,作品《我的一家》获一等奖,还发表在《早期教育》上。从此,小雨变得阳光自信,能干,是班级里的“能工巧匠”。
三、说出大世界——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
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认为:幼儿手工是内在于儿童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儿童手工具有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形式。新《纲要》中,对于要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也提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在实施创意手工课题的研究中,制作活动这一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活动中让幼儿发展语言,提供促进幼儿手工能力及语言表达的有效环境,在提高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的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做到了一举两得:
把创意手工和语言课程有机整合,是我们课题实施中的一大特色,如在创意泥工《家》中,我们加进儿歌元素:蓝天使白云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那小动物的家在哪里的?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先用语言来大胆表述,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在最后的作品评价时,来听听他们的发言:①秋天到了,果子散了一地。小刺猬可高兴了,正忙着把果子搬回家。②养猪场里的一家多开心,小猪还在抢食物吃,一只还爬到食槽里去了。③瞧,小鸟在窝里多暖和,它们在等妈妈呢。④小鹅一家游得多开心,我也想和他们一起去游泳。孩子们抢着说,争着说,乐意用语言快乐的表达,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就是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在交流运用的过程中实现着,发展着。
四、赏出高品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纲要》把幼儿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的范畴内,强调对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审美就是儿童的生命活动和审美对象之间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及其产生的心理愉悦状态。所以,审美活动就其本然状态而言,更突出地表现出它的体验性,而不是认识性。他可能说不出对象为什么美,美在哪里,但却感受到美,体验到美,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鉴于以上观点,我们教师在创意手工的实施过程中这样去做:
第一,为幼儿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手工审美环境。
第二,引导幼儿感知手工对象的审美特征。
第三,让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得到审美愉悦。
如在开展创意折纸教学活动中,老师在教室内布置好折纸环境。给了幼儿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用五颜六色的纸折出各种蝴蝶在飞舞,用绿色纸折出许多可爱的“小青蛙”,用红色的纸折出各种花,用黄色的纸折出美丽的小金鱼,还有“鸟的世界”等等。有的小朋友高兴地说:“老师,这些动物真漂亮。”有的说:“老师,我们也来折个动物世界吧!”这时老师适时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如色彩的搭配、造型的变化、动态的组合等,老师抓住这个契机,给了幼儿一个欣赏美、感受美的机会。幼儿在这个时候创作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萌发想自己表现和创造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意折纸的活动中。
创意纸工《美丽的花瓶》活动中,我们向孩子们介绍了梵高大师的《向日葵》,通过提问,观察,表述来欣赏花的千奇百态,感受大师作品的大气,花的婀娜多姿,最后通过和大师比一比,来制作属于自己的花瓶,孩子们通过卷、折、粘、撕、刻等技能,自信满满的展现自己的作品,在充满美的环境中,无痕的提升了幼儿感受美的情趣,提高了幼儿表现美的能力,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五、练出好习惯——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提高合作能力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情感。
分层管理。陈鹤琴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果。”可见,习惯培养对人的一生是何等的重要。在手工活动中,提供的材料比较多,在材料的收放问题上,养成一个好的手工习惯非常重要。我们采用分年龄层管理,自我管理的递进管理模式,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为别人服务的快乐,和享受别人为自己服务的方便。在小班阶段由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放材料,一起完成准备工作。中班的孩子学习小组合作做好手工的准备工作,大班的孩子制作值日轮流表,自行准备各类材料,老师负责课前检查,为每组幼儿的表现适时评价打星,进行表扬奖励。良好的常规是手工活动得以成功的保证,更让孩子们感到我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环境熏陶。“润物细无声,”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手工活动中要求幼儿耐心、专注、仔细地完成一件作品,这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育幼儿克服困难,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很必要也很重要。首先老师有意识的在幼儿中间制作作品,让孩子观察、感受老师在制作过程中耐心细致的好习惯好品质,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在手工活动时,抓住一些幼儿坚持、认真的学习好习惯,用照相机抓住瞬间,回放给孩子们看,让同伴间的学习和模仿自然无痕的进行,相信今天拍的是1个,明天会是3个4个,后天将会有一大批的孩子紧跟而上,在环境和榜样的作用下,他们的上进心,荣誉感,渴求知识的迫切感,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满足。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悄然而起。
创意是思维的花朵,手工是人力的杰作。让多才多艺的孩子们运用手脑的完美结合,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手工作品,让我们领略他们的创作天分,领略孩子们独特的思想、情感,让创意火花在这里凝练、积淀,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流连……
参考文献:
《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纲要行动指南
《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感受和创造》孔起英
《少儿美术》07、①
《早期教育 美术版》08、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