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风筝的教程
放风筝能使人心境愉悦,也能强身健体,有益于我们的健康。下面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手工制作风筝的教程,欢迎阅读!
工具/材料
竹材、纸、颜料、浆糊、捆绑骨架用线、小刀、剪刀、小锯条、铅笔、毛笔、蜡烛或酒精灯。
操作方法
01
扎骨架:
选择笔直的三年生桂竹,将竹先剪成 0.4~0.5cm。如图所示:
02
糊纸:
将纸比照骨架的形状先用铅笔轻描轮廓,再在各边多画出一公分左右边缘,然后按此边沿裁剪。
糊纸时除将纸边涂抹约 1.5cm左右宽度的浆糊外,竹架部分也应该稍擦浆糊,然后互相黏接。
有些软面风筝,如蝴蝶、蜻蜓的翅膀边缘无竹条,可将纸边涂糊后再折边,在折边内的折叠处,如再粘一条细线在里面,可使纸边更加坚固不易撕裂。
中型以上风筝有时须要裁剪数块纸一一粘贴在竹架上,如果某块面积较大,可裁两公分宽之纸条,糊在背面的竹条或拉在线上,以保证在施放受力时纸面不致被风鼓起。
03
绑拴提线:
选择适宜之施力点绑拴提线,视骨架结构情形系绑一根或两根以上。
04
试飞:
选择对风力强弱适宜的时间及施放场地进行试飞,有时要移动提线的位置再行试飞。
05
着色:
试飞成功后再开始敷色,如果试飞前就将颜色涂好,试飞有问题再修正时会将颜色弄坏,有时纸面破损需要重糊后再敷色彩。
风筝的简介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传到了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