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严德忠:湘西‘牛王’的再次转身

 自强致富

出生于1965年的严德忠,身兼湘西州政协常委、残联副主席等数职。与今天的辉煌相比,他的幼年是艰辛的。

6岁时因为右颈肌肉萎缩导致“偏头”,整日头晕脑涨,强烈的自卑感使他终日闭门不出。

上学后,因为残疾他经常被嘲笑。曾经很多次,他偷偷躲在大山深处放声痛哭。他也想过放弃上学,把自已关在屋里,哪也不去。但同时,又有一个声音在脑边响起: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坚持上完了高中,然后在龙潭镇供销社谋得了一份差事。当年,供销社算得上一个“衣食无忧”的单位,但因受病痛困扰,严德忠仍然“抬不起头”。直到1996年,已经31岁的他终于等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那一年,他获悉“香港关爱行动”可以免费治疗他的疾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报了名,并得到了治疗。奇迹发生了,“偏”了20多年的头基本被治愈了。

这让他欣喜若狂,邀请亲朋好友大喝了一场。酒醒之后,很快又有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那就是“想传递更多的关爱”。

但在乡镇上班,能力毕竟有限。躺在床上,他反复琢磨着怎样才有机会挣钱。当地矿产资源丰富,他目睹了一批人成了“万元户”。

“要不我也试试。”不甘寂寞的他决定出来一试身手。因为没有本钱,对行业也不太熟,最开始,他帮别人做事。有了点积蓄后,他开起了公司。

凭借不屈的精神,10年间,他成了当地的致富“能人”。

时至今日,当地人仍习惯地在背后叫他“偏哥”,但语境与语义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回报社会

富裕起来的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如何帮助当地其它残疾兄弟。

为了摸清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历时一个多月,他走遍了花坦县1000多户特困残疾人家庭,重点调查了多残户和无收入户的生活情况。

家徒四壁、衣衫褴褛……这些场景深深刺痛了他。更让他辛酸的是,与当年的他一样,这些残疾人几乎终日闭门不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境更是每况愈下。

了解这些情况后,他一口气安排了500名残疾人就业,让这些残疾兄弟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月开支。

“残疾人一般自尊心很强,比如有些耳朵有残疾的,明明听不到声音,也要买台手机装模做样地接电话。”因为自已也有残疾,所以严德忠能深刻体会那种不甘的感觉。

正常上班,正常开支,让残疾人可以找回自信,在他看来,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他小时因为右颈肌肉萎缩导致“偏头”,后因“香港关怀行动”的免费治疗得以康复。“重见天日”的他格外兴奋,思量最多的是如何自强与回报社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优势从事矿产品开发,经过几年的拼搏,事业初有成就。与众不同的是,从一开始他的企业就是残疾人的“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事业越做越大,回报社会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不再局限于简单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心中装着的是如何带领当地百姓集体致富。

2011年初,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浪潮的推动下,他的人生迎来了第二次转身,将资金集中投入到畜牧业,大规模与高规格地养起了湘西黄牛。

他有一个非常忠厚的名字——严德忠,湖南花垣人。今年5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武陵山区就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期间曾去过他的企业,勉励他要加强与农民的合作与联系,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这些话语让他倍感压力,但也给了他信心。

尽管已经过去多年,他仍然清楚地记得一位残疾职工家属曾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我这孩子,已经20多岁了,吃苦耐劳,但由于聋哑,外出打工别人不要,在家无事可做,整天闷闷不乐。现在来到你这里,感觉完全变了个人似的,我放心了。”

在他的关爱下,许多残疾人不仅能自食其力,而且建立了家庭,走上了富裕路。该县道二乡杠杠村村民田和顺视力残疾,在厂里每月至少可拿1500元的工资。工作10年后,建了房子,买了电器。这样的案例很多,他也因此多了一份“家长”的责任。一方面,得想方设法把企业经营好,保证残疾职工正常开支;另一方面,得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残疾职工有“家”的感觉。

他还自掏腰包举办了有800多名残疾人参加的自强教育培训班,重点是帮助残疾人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自信。

对于那些从小就身患残疾的孩子们来说,他更多的是从教育方面支持。2001年,当他得知花坦县有20名残疾儿童在湘西州特殊学校上学,但绝大部分因为家庭贫苦交不起学费而失学时,心情特别沉重。

他第一时间赶到,要求学校及时把失学的残疾儿童招回,一切费用由他的公司负责。

德忠不仅仅是捐钱了事,他更想告诉这些残疾孩子,外界很关心他们。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从1991年开始,这一天为“全国助残日”)上午10点左右,无论多忙,他都要抽时间去学校看看,时间一长,这成了一个不变的 “约定”,11年如一日。

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在受访时表示,每当他来时,孩子们就像见到亲人一样,特别高兴,尽管有些因为残疾无法用言语表达,但从神情也能看出孩子对他的依赖。

对于老年人的帮助则更加直接,那就是捐钱。

“我们发现,残疾人需要帮助,老年群体的需求也比较大。”经过调查后,公司开始有计划地为花垣县200名90岁至99岁的老人每年每人发放1200元的保健金,每年共24万元。这一做法同样持续了多年。

产业扶贫

如果说31岁那年的免费手术是严德忠人生第一次转身,那么投身畜牧业,就是第二次。这次转身恰恰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之下发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业越做越大,他不再局限于助残与养老,他思量的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困难群体的现状,作为政协委员,他曾多次深入调研并与专家交谈。“以前讲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先行肯定是正确的,紧随其后,我们应该考虑怎样选择适合当地农村的产业,只有产业才能富民。”他的想法与国家层面提出的产业扶贫不谋而合。

经过充分细致的调研,他发现国内中高端牛肉价格居高不下且供不应求。而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湘西黄牛在当地农村比较普遍。除此之外,当地环境优美,牧草丰富,也具备大规模养殖的条件。

“如果能利用这些优势,因地制宜地产业化,岂不是两全其美。”但马上又有一个念头在严德忠脑海中闪过,“此前搞农业产业化项目,成功的并不多见。”

他把当地曾经有点名气的农业项目一个个再“回映”了一遍,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公司一定要与村民捆绑在一起,这样公司做大了,村民也随之受益。”他认为,这样做意味着工作量很大,但很值得,“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急性子的严德忠,在充分调研之后,很快行动了起来。如今,他的公司已经成为湖南省最大的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公司所在的花垣县致力于打造“牛都”,带领家乡人民致富的严德忠也因此又多了一个外号,被当地人称为“牛王”。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规模化养殖,让湘西黄牛走出大山,让全国人民都能吃到湘西黄牛。”在向总理汇报时,严德忠信心满满。    他小时因为右颈肌肉萎缩导致“偏头”,后因“香港关怀行动”的免费治疗得以康复。“重见天日”的他格外兴奋,思量最多的是如何自强与回报社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优势从事矿产品开发,经过几年的拼搏,事业初有成就。与众不同的是,从一开始他的企业就是残疾人的“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事业越做越大,回报社会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不再局限于简单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心中装着的是如何带领当地百姓集体致富。

2011年初,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浪潮的推动下,他的人生迎来了第二次转身,将资金集中投入到畜牧业,大规模与高规格地养起了湘西黄牛。

他有一个非常忠厚的名字——严德忠,湖南花垣人。今年5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武陵山区就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期间曾去过他的企业,勉励他要加强与农民的合作与联系,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这些话语让他倍感压力,但也给了他信心。  

原标题:严德忠:湘西‘牛王’的再次转身|致富能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德忠  德忠词条  湘西  湘西词条  转身  转身词条  再次  再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