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血红蛋白尿症最早是美国Vairter和Records于1926年报告的,病原体是溶血梭菌(Clostridium hemolyticum)。牛的细菌性血红蛋白尿症分布比较广泛,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土耳其等均有报道,但绵羊的血红蛋白尿症很少有人报道,我国张生民等1971年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发现此病。
2000年11月,青海省格尔木地区发生了一起绵羊急性死亡,在去现场采集病料时,见到了一例以血尿和肝坏死为特征的病例,剖检可见心包腔积液、红色,约120 ml,胸腔积液,约200 ml,皮下及全身发黄,肝脏有大约6 cm2大小的坏死灶,脾不肿大,腹腔有红色液体,大约为500 ml。采取各脏器进行检验,证明是溶血梭菌感染引起的绵羊细菌性红蛋白尿症,现报告于下。
1 动物接种
取坏死肝组织约1 g,加无菌生理盐水3 ml,制成乳剂后,吸取2 ml肌肉注射一只豚鼠(体重300 g左右)。结果注射的豚鼠于24 h死亡,剖检见局部出血、坏死,坏死沿皮下蔓延至颈部,皮下呈胶冻样,渗出液多,呈血水样。说明绵羊的坏死肝组织乳剂能致死豚鼠。
2 细菌检查
2.1 抹片镜检 取坏死与正常肝组织交界处触片,用瑞特氏染色、镜检,在肝组织中见多量两端钝圆大杆菌,个别有芽孢,芽孢位于菌体一端,大于菌体。
2.2 分离培养 取坏死区肝组织及肺、脾、肾组织各一小块分别接种于加有新鲜生肝块的VF培养基上,37℃培养24 h,抹片、镜检。结果:在肝组织培养管的抹片上,见有较多的大杆菌生长,肺、脾、肾培养管较少。形态与直接抹片所见相似。将培养物经80℃加热30 min再作培养,最终从肝、脾分出纯净的产芽孢的大杆菌。
2.3 培养物接种试验 取本菌18 h培养物1 ml,加等量5%氯化钙溶液,充分混合后,取1 ml,肌肉注射豚鼠(体重300 g),同时设对照,对照组豚鼠肌肉注射不加氯化钙溶液的18 h培养物1 ml,结果:注射的豚鼠于24 h内死亡,剖检变化同前;对照豚鼠存活。
2.4 毒素 取本菌17 h培养物,经4 5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给2只小鼠静脉注射0.3 ml,结果:小鼠于注射后20 min开始发病,全身瘫软,1 h内死亡,并出现血尿。
2.5 细菌特性 分出的两株溶血梭菌,形态粗大、两端钝圆、单个散在、产偏端芽孢,芽孢大于菌体,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严格厌氧。在一般厌气肉肝汤中不生长,在肉肝胃酶消化汤中生长不良,在加有新鲜生肝块时生长良好,产生气体,有恶臭味。其24 h抹片为繁殖体,48 h为芽孢体,72 h菌体消失,仅留淡染的菌体残骸及裸芽孢。
3 结论
根据细菌、毒素特性,结合剖检病变,此次发生在青海省格尔木地区以血尿、黄疸和肝坏死为特征病变的病死羊,是由溶血梭菌引起的细菌性血红蛋白尿症。
由于溶血梭菌的类毒素抗原性很差,导致细菌性血红蛋白尿症的预防比较困难,目前国内尚无商品化的预防制剂,如何提高菌苗的免疫力,尚待进一步研究。
原标题:绵羊细菌性血红蛋白尿症 |细菌性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