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食物,从外界覓取食物就成了小龙虾基本生活内容,关于小龙虾的摄食和摄食习性的知识对于小龙虾的生产管理有很大的意义。一个养殖塘要使小龙虾养殖达到最高产量,就必须要了解小龙虾的摄食方面的相关知识,借助这些知识让自己的养殖投入收到最大回报!
一、摄食量
摄食量不是指小龙虾吃一次食物的量,也不是几小时内吃进的食物量,而是规定为一天24小时内不受限制吃进的食物量,这就是摄食量的定义。
二、影响摄食量的几个方面
1、摄食量与饵料种类
不同的饵料对小龙虾的摄食量是有很大影响的,俗话说“肚饿糠好吃”。肚子饿了,感到糠都好吃。这是在不正常的情况下才出现的。一般情况下,胃口和摄食量总是同所投喂的饵料相对应的。
好吃的、爱吃的食物,食欲就好,摄食量就大,反之,摄食量就小。我们在实际生产管理中,曾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在给小龙虾投料时,先投喂一些切碎了的土豆,然后再投入与往天相同量的小龙虾配合饲料,结果发现,小龙虾既吃掉了土豆又吃掉了小龙虾配合饲料,这说明如果在投喂适口饵料之间,先投喂一些普通的饵料,最终的摄食量要比一开始就吃适口饵料的量要来得大,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是这个实验并没有得出这样做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否合算的问题,这是一个有待我们实际生产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取证的问题了。
2、摄食量与投饵次数、方法
摄食量与投饵次数和方法也有关系。
投饵次数、方法虽然是管理问题,但也包含了科学道理。小龙虾养殖中,一般每天通常投喂1~2次。而金鱼每天喂食可达12次,因为鲤科鱼是没有胃的。养殖过程中,投饵次数过多,养殖体劳动力的消耗就会增加。饵料开始投多少,以后又投多少,这是投饵方法的问题,至于在什么地方投饵,是集中投还是分散投等问题,与摄食量无关,而与饵料系数有关。
3、摄食量与群体
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摄食量与同结成群或孤单生活有关。小龙虾喜欢集群生活,群越大,摄食量越大。这就好比一群小孩争着吃,而一个小孩不想吃的情形相似。在野外生活的小龙虾,集群性小,这种状况就很明显。因为集群是一种防御手段。在群中,每一个成员都很有安全感,离开了群,单独生活,提心吊胆,生怕遭到敌害攻击,摄食就无法专心致志,摄食量就少了。
在小龙虾养殖塘中,一般都会有一些杂鱼和小龙虾混居生活。如果鱼群的活动力比小龙虾群的活动力稍强,那么鱼的摄食量就会比小龙虾的摄食量多,一是由于鱼群本身的摄食能力就较小龙虾的摄食能力强一些,所以吃得也就多一些,二是由于小龙虾群的存在,对鱼群造成了恐慌,鱼群怕小龙虾群抢走食物,因此,拼命摄食,摄食量就大增。而活动能力稍弱的小龙虾群,起先战战兢兢的围着食物看或者偶然抢夺到一点,等到鱼群吃饱撤退后,压力消除,才敢无所顾忌的去摄去食物,摄食量也会发挥到极致了。一般说来,只有存在有限度的竞争,食量才会促进,摄食量才能相互增加!
4、摄食量与水温
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水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界因素。它对小龙虾的各方面活动影响很大。小龙虾在适合生活的温度范围内,水温愈高,代谢活动愈旺盛,生长也愈快,摄食量也随之增加。因为食物是一切活动的能量源泉,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活动量大了,生长快了,不摄取更多的食物是不行的,这是小龙虾的生长、生活规律。不论水温高或低,总是投喂定量的饵料是不对的。水温低了吃不完,造成浪费,水温适宜小龙虾的生长温度了,又不够小龙虾的食量了,影响小龙虾的生长发育。合理的投饵量要根据一些道理,从养殖生产的实际出发,经常调整投喂的数量。
5、摄食量与溶氧量
小龙虾也要时刻不停地吸取氧气。不过小龙虾吸收的氧气是溶解在水体中的氧气,所以一般称为溶解氧。我们可以拿自己的呼吸做个比较,当呼吸在缺氧的环境中,会感觉头昏脑涨、胸闷、气急,在这种状态下根本没有想法想吃东西。
小龙虾也是一样的,当水体中的溶解氧不够时,呼吸发生障碍,摄食量就明显受到影响。在小龙虾养殖的5、6、7月份,一般在晚上10点至第二天早上8点以前,有些养殖塘会发现大量的小龙虾在水上面绕圈游动,或大量的小龙虾在水面无规则的缓慢游动等现象,到了投料的时间,对投的饵料根本就视而不见,这说明,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谁能把养殖塘的溶解氧始终维持在高水平上,谁的养殖产量就明显要高得多。
6、摄食量与水质污染
通常情况下,有污水流入小龙虾养殖塘,水质变差,对小龙虾的生活很不利。但是小龙虾生了病,要用药,有的药物是全池泼洒,在这种情况下,对小龙虾的摄食量就会有一定的影响了。明白了这个问题后,平时在管理上,对用药的方法就有必要讲究了。
7、摄食量与驯化适应
小龙虾在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时,总会有一时半会的不适应新环境的现象,表现在投喂饵料后不去主动摄取食物,这说明摄食量与驯化适应也有关系。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应激现象,等小龙虾适应新环境了,它就会主动出击寻找食物,摄食量也就恢复正常了。所以,我们很多养殖户在投放苗种后,前一两天会看情况决定投饵的问题。很显然,我们养殖户早就认识到了驯化适应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