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角斑病的症状如何识别?棉花角斑病发病条件是什么?棉花角斑病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以下耕种帮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棉花角斑病症状及危害 棉花角斑病又叫棉花角点病,是棉花上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重病田发病率可高达80%~100%,造成幼苗死亡、叶片枯死、蕾铃脱落及烂铃,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各棉区均有发生。 1、棉花幼苗受害症状: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棉苗出土前发病,引起烂籽、烂芽,不能出苗。苗期子叶发病,出现深绿色小圆点,后变成油渍状斑点,最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严重的子叶枯死脱落。受害轻时,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受害重时,子叶干枯脱落,幼苗枯死。病菌能从子叶叶柄蔓延到幼茎,初呈油渍状斑点,后变黑褐色,病斑逐渐扩大,绕茎一周。后病斑部分腐烂,收缩变细,棉株向一边弯曲。 2、棉花叶片受害症状:棉花成株期叶片发病叶背先产生深绿色小点,后迅速扩大呈油渍状斑点。此时在叶片正面也显现病斑,因病斑扩展受到周围叶脉的限制,故成多角形或不规则的病斑;有时病斑沿主脉发展,呈黑褐色条斑,病叶皱缩扭曲。叶片上病斑多时,棉叶萎垂和脱落。棉株矮小,生长停滞,如将病叶移至光线下透视,状似油纸,如蜡浸。 3、棉花茎杆受害症状:棉花成株期茎杆发病,出现水浸状黑色病斑。发病轻者,伤痕逐渐愈合,发病重者,部分棉株死亡。有的虽暂存活,但发病部位变细,生长后期常因蕾叶增多、风吹等折断倒伏。 4、棉花棉铃受害症状:在棉花棉铃发病,初生深绿色小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油渍状病斑,多个病斑可融合成不规则形病斑,最后病部呈褐色至红褐色而凹陷。幼铃受害常引起其他病菌入侵,引起棉铃腐烂、脱落;成铃受害,部分心室腐烂,纤维略现黄色。病斑可蔓延到铃柄,引起蕾铃脱落。如遇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条件适宜病部均能分泌出乳白色粘液状的“菌脓”,分泌物干后,形成一层淡灰色薄膜。
二、棉花角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棉花角斑病主要在棉籽内外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其中以棉籽短绒上带菌率最高。带菌棉籽是主要初侵染源,其次是病残体。 棉花种子上的病菌是远距离传播病害的主要根源。病菌主要从气孔侵入,也可从伤口侵入,从胚芽及幼苗先发病。幼苗子叶发病后,分泌菌脓与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借风雨、及昆虫携带传播扩散。病菌在棉铃上借雨后寄主体表的水膜从气孔、裂缝或虫伤处侵入,在细胞间隙繁殖。病菌常通过病组织侵入到维管束,后到达种子,造成种子带菌。铃壳上的病菌随病残体落入土中,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 棉花角斑病的生长适温为25~30℃,最高36~38℃,最低10℃,50~51℃下经10分钟致死。休眠期间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干燥条件下能耐80℃高温和~21℃的低温。病菌在种子内部可存活1~2年。 棉花角斑病的发生与温、湿度有极大的关系。土温在10~15℃时发病很少,27~28℃时发病最重,超过30℃时发病减少。土壤含水量达40%或空气湿度85%以上时,病害发生严重。风雨、害虫所造成的伤口多,也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三、棉花角斑病防治方法 1、棉花品种间抗角斑病的能力有显著差异,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采用硫酸脱绒或机械脱绒,可消灭棉种短绒带菌。 2、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增施磷、钾肥,提高棉株抗病能力。提倡采用垄作或高畦,及时中耕,结合间苗、定苗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集中烧埋、深埋或沤肥,降低越冬菌源数量。 3、棉花种子处理:①硫酸脱绒:将每千克棉籽加入120℃比重为1.8左右的硫酸70~100毫升中,将硫酸徐徐倒入棉籽中,边倒边搅拌,直到短绒全部脱光,棉籽乌黑发亮发黏,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一直冲洗到水色不显黄、水味不显黄、水味不显酸为止。②温汤浸种:用55℃~60℃的热水浸种30分钟。③药剂浸种或拌种:用多菌灵或抗生素402浸种,或用10%的萎锈散或20%的三氯酚酮可湿性粉剂拌种。 4、在棉花角斑病发病初期喷施药剂防治,药剂可用:1∶1∶(120~200)倍式波尔多液喷雾、或2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4 000倍液、65%代森锌600倍液均匀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如您有更好的防治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耕种帮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