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编辑:川云箭
欢迎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曾耳闻目睹个别盆友痛批盆景的制作过程,对花草树木捆绑剪扎,破杆折枝,极尽折磨之能事。谓其违反自然,更妄谈是艺术。并振振有词的搬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以正其说! 对此,你有何想法?
《病梅馆记》是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就人类思想进步史方面而言,龚自珍的论述是有价值的。但此类借物言志的说法并不属于盆景艺术讨论的范筹。龚自珍虽然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将作者此一说,当成是对盆景艺术的批判。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来就不是针对盆景艺术而作出的论述,也不符合当下中国盆景乃之世界盆景发展的实际。龚自珍说:“一市盆梅皆有病“!那么不病者恐怕就只能是“天梅”———未经人工“盘剥”过的梅,难道我们要提倡一种不能修整的盆景园艺观?至于说造成“病梅”之“祸”在于文人画士的怪癖,如果说这是怪癖的话,恐怕是整个中国艺术界的怪癖。例如以曲为美而言,就有深厚的文化和美学沃土。
中国文化有泛爱万物、顺应自然的思想。盆景的制作过程的确有伤害自然原性的倾向,会引起部分人的惋惜和爱怜之心也是自然的。但是,让自然原样不动就是爱自然吗?以道法自然为根本原则的中国艺术,强调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最高原则,并不代表保持自然的原封不动。即使像周敦颐那样的强调顺天理的哲学家,他建筑新居时,也要让工人们除去道边草树,只不过嘱咐不要伤害其他不必要的树木。如果原封不动,人类将住在一个荒原上。甚至是永远不能进化。这样的爱护自然,其实是一种伪自然主义吧。
中国盆景的修剪在唐朝就有。如李贺《五粒小松歌》:“绿波绿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中国艺术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适应于盆景。周瘦鹃说:盆景制作六分自然,四分人工,其实人为加工的最终结果也是要做出自然之势,即人工要接近并高于自然。盆景是艺术家的创造,它是人所“做”出来的,但在“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其实就是遵循自然,淡去“人工”的痕迹。盆景制作不是为了伤害自然,而是以自然为最高原则,体现自然的生气、自然的活力,彰显自然的活泼精神,这一直是盆景艺术家所共同追求的。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中国盆景艺术不是要对鲜活的树木进行凌迟,而是要在濒于绝灭的枯树烂枝中,培养生机的因素,突出展现生命顽强的精神。中国优秀的盆景制作讲究气势,绝无病态,更没有猥琐和畏怯,有的是雄视阔步,英气勃勃,即使是一些老干枯枝,经过艺术家的创造,也能神采飞扬,清雅可观。
徐晓白先生有诗说:“要知盆景妙,画意与诗情。神似超形似,无声胜有声。”这是对中国盆景艺术特点出神入化的概括。在中国艺术种类中,盆景是一种与绘画最接近的艺术。没有中国绘画的传统,几乎不可能出现盆景艺术,盆景是中国画的延伸形式,它是立体的画。在中国,画被称为“无声的诗”,山水画不是空有外在山水的面目,而要有诗情,所谓诗情,就是要有超越于形式的精神因素荡漾其间。更确切地说,盆景与中国画的亲缘关系主要体现在山水画上。
中国盆景的发展,自始至终都贯穿了水墨山水的精神。在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发明了水墨山水画,而今天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的盆景最早是源于中国,水墨山水画具有肇创之功 。中国盆景重视“画意”,就是重视盆景的境界创造。“画意”也为当代盆景艺术所重。周瘦鹃曾说:他的盆栽有很多是依照古人的名画来做,他做成的盆景有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和《半窗晴翠图》、清王烟容的《新蒲寿石图》等,真所谓小小盆景入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