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通过一件桩坯的前后变化,说明一下榕树超强的可塑性。
图1 这棵榕桩采自海边悬崖石缝中,摄于2007年
以图1的榕桩为例,此桩原是一扁平的柴头榕,生长在海岸边的石缝里,因其太扁平,故在成活后上盆时将其侧种,图片中的桩材背面是根部,正面是原来的顶部。
图2 此图是第一次下刀后又放养1年的样子,放养是为了让挖凿后的伤口加速愈合
其实这样的桩材在榕树中算是普通的,但因其质地好,隐约又能见其水线皮层错综复杂,故将其视作重点改造对象。
图3 观察发现放养1年后长势很好,遂进行第二次雕凿。不断挖凿是想让树干的线条变得更加顺畅与灵动。
受当时年少、经验不足的影响,读桩的过程就用去了2年,一直不敢下刀。第三年3~4月,突然心血来潮,从桩材右边的中间位置向左挖了一刀,直到挖成图10的样子,前后历经10年,总共经历了三次大的改作和无数次小的挖凿。
图4 这是第二次雕刻4年后的树相。这4年间的原始图片不慎遗失,其间经历了几番下地再上盆的过程以及数次小改作。不断的下地与上盆,是为了解决放养中伤口快速愈合、水线隆起而树干又不过分臃肿矛盾的权宜之计
图5 这是继图4挖起上盆后又1年半左右经几次小部位挖凿的效果。此时整体树干的线条已变得顺畅与灵动,与原桩有了天壤之别
在第二次大动作改造过程中,背面的根系被全部去掉,才发现背面斑驳水线隆起的肌肉比原定的正面漂亮得多。无心插柳,这可真是一场意外收获啊(图6)!
图6 这是图2背面的样子,背面错综复杂的水线隐约表现出很丰富的肌肉感
这棵榕桩,在野外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生发了无数枝叶与气根,也不知那恶劣的海边石缝让它经历了多少回枝干枯死又生长,生长又枯死的轮回,才形成内在这些最为动人的斑驳肌肉,这是一股被岁月禁锢了的力量。它用历尽风霜的姿态展现出动人的美感!在它面前盆景人更应该学习那种历尽人间沧桑而又展现出无为的智慧。
图7 作者隐约感到此桩背面将会有很好的表现,于是在第二次大改作(即图3)中着重对背部进行了大胆的改作
这棵桩在野外经年累月的沉淀,在被作者发现以后这10年中,最美的那些尘封的力量已被释放。但时至今日10年过去,此榕还是个桩,要养至成型也许还要一个10年或更久。
盆景人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无闻,需要很大的忍耐力。正所谓:一景方成已十秋!榕树盆景就是这样,要经过很长很长时间,无声无息地吸纳时光的沉淀,再加以盆景艺人的艺术修养,才能展现出榕树盆景最迷人的一面,表达出我们榕树盆景艺人觉得最合理的美的形态。每一件漂亮的盆景背后都承载着盆景人无数个日夜的坚辛,春夏秋冬,风雨兼程……
图8 在下地放养的3~4年里,此桩的原背面产生了质的蜕变,伤口的愈合肌理与水线的隆起让人看了震撼,以此为正面可能会更好
盆景从来不负人,唯有付出才有回报,榕树盆景更是这样,因它可塑性强,要造出内心想要表达的接近完美的样子,就得花费比其他树种更长的时间与更多的精力。并且榕树是本人认为的杂木类树种中枝条最难养护的,不管是成型的过程还是成型以后的养护,因它不定芽多,嫩芽生长快速,一年中要好几次地摘叶与修剪,才能保持其整体美观。
图9 这是最后一次下地放养后上盆之前的留影,当时曾考虑是否把桩材向左倾斜
为了完成闽南榕树盆景艺人心中的梦想,一大批民间艺人一直无怨无悔地在默默付出与坚守……今年盛夏,特邀厦门方水道老师为此桩设计了一张图稿,如图11,这是未来要养护制作的一个方向,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图10 这是10年后历三次大改作及无数次小雕凿后的样子(摄于2017年夏)
图11 厦门方水道老师的设计图稿,画功精湛,设计一流,是未来的制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