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作品《舞动的山林》
(三角枫、石灰石,75cm ×145cm)
因材赋意 造景唯美
——《舞动的山林》成长回顾
文、摄丨张志刚
我喜爱盆景,为的是寻找精神寄托,从盆景中寻找自然的纯真和感受生命的多彩。我将情感寄于树石中,伴随着它们的成长,体验生命之顽强和四季之多趣,其乐无穷。回顾《舞动的山林》的成长历程,颇多感慨,一言难尽。相顾十载,情深意厚,在此理图成文,以作纪念,并特别感谢赠我佳材的吴来顺先生,是他的真诚和信任成就了现在这一作品。
巧于因借 以形赋意
▲图1 吴来顺作品 《山林牧歌》丨三角枫、石灰石丨盆长150cm
树石互补,充满野趣。然作品石头体重,树显渺小,成为一堆灌木丛,桩材的天趣魅力不够体现。(拍摄于2005年第三届安徽省盆景展)
十年前,这个三角枫已成为作品,名曰“山林牧歌”(图1),是好友吴来顺先生亲自采挖和经多年培养,在第三届安徽省盆景展曾斩获金奖。它是一件树石作品,盆内三角枫是一棵连理树,主干下部虚空,作者巧用石头弥补,同时组石造景,表现山林景象,可谓匠心独运,野趣自然。
此桩非常难得,可谓天生奇材。一本所生,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十余副干犬牙交错,奔趋有势,抑扬顿挫,各有姿态。各小干气脉相连,交织多变,走势趋同,协调呼应,表现出的强烈动感,由左而右,顺势而下,犹如冲锋的将士,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又如江河泻水,奔腾汹涌,澎湃滔天……带给人很多的遐想。
▲图2 电脑还原改植时树相。对杂乱的枝条将作梳理。短红线为枝条的剪裁部位,目的是从宏观上打破现在平直单调的块面和轮廓线,保持树体气脉的起伏顺畅。
受其感染,我决定借“势”发挥,以树作为主体进行改作,在“林”字上下功夫,在“动”字上作文章,以深化其形体魅力。我改换了120cm长的深盆作进一步的培养(图2),力求造景和养桩二者兼顾,并去掉了大部分石头,只留了主石和几块小的点石,目的是扬长避短,将树木具有强烈流势的连体枝干全部展露出来,以示其美。
划分段落 分途培养
▲图3 剪裁后的效果,枝条变得有序、有力。左下前方浮于石头上的三条树根很细弱,但很重要,很珍贵,它是承接树气,求得稳固的保障,它们的存在关乎作品的品质,所以接下来要重点蓄养;右侧的浮根长而僵直,暂时保留的目的是扶持顶部枝条的蓄养,待树体完善后去除。
原桩小干达10余个,由上而下,连成一排,交错混杂,条理不清。改作第一步是进行骨架梳理。按照主次、主从关系,从顶干到尾部,从上而下,以退为进。首先,是从宏观上打破现在平直单调的块面和轮廓线,于乱中理出头绪,找出与主体相协调呼应的客体枝冠,在裁剪时以保持树体气脉的顺畅为前提。影响宏观整体格局的大枝,无论线条变化多好,不能姑息,坚决裁掉。这样处理后树冠会变得起伏错落,疏密有致。其次,落脚于根部及枝部,微观梳理,去掉多余的、交错的枝杈,求得顺畅统一(图2、图3)。
▲图4 树冠架构已成,需待小枝充实。(拍摄于2011年3月30日)
原主干顶部细弱,需要重新塑造,为保证营养供给,对右侧的浮根作暂时保留,待树体完善后去除(在盆景培育期,根、干的蓄养及“马眼”封口经常借助“牺牲枝”、“牺牲根”的生长达到快速完善造型的目的)。
▲图5 下部浮根剪除后,根的气脉显得更连贯。除顶部尚弱,其它枝体已很充实 。(拍摄于2012年3月21日)
三角枫树势强,生长快,在不同的创作阶段,采取的造型手法和养护方法也不同。概括的讲,前期以扎养为主,后期以剪控为主。
▲图6 新叶初绽,娇嫩欲滴,别有一番情趣。(拍摄于2012年3月28日)
前三年,主要以树体复壮和过渡枝的蓄养为目的,此时期养护上大水大肥,使枝条迅速增粗。对于直立而生的枝条在半木质化时通过金属丝蟠扎定位达到造型的目的。
▲图7 八月下旬全部采叶修剪后,又发出的秋叶,叶小而整齐,为将来的彩妆作好准备。 (拍摄于2012年10月25日)
等骨架定位以后,矛盾就转化了,不再以个别枝条的增生为目的,此时应考虑的是整体枝片的充实,以平衡控制为主,多采取疏芽、摘心、采叶和修剪。
▲图8 “霜染枫林醉”,在冬日的映照下,山林五彩缤纷,彩叶飞舞,令人陶醉。( 拍摄于2012年11月30日 )
盆景创作不能急于求成和违背自然规律,只能顺应自然之理,巧借天工之意,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经过6年化育,作品在2011年风采渐现(图4)。2012年塑形重点是尾枝的培育,经过3次摘心、采叶、修剪,树形日臻成熟(图5-7),冬日里艳妆锦簇,光彩照人(图8);脱叶后,铮铮铁骨,灵动舒展(图9)。
▲图9 冬剪后的树相,枝脉清晰流畅,整体树势因枝而动,动而生韵,动而“起声”,“声”在树间,如波涛夜惊,澎湃奔放;又如万马奔腾,雄浑壮观。2014年11月,获 “首届中国杯盆景大赛”银奖。盆的端庄,致使地形不显,对山林的野趣造成影响。(拍摄于2012年12月20日)
境由心造 易盆增辉
2014年11月,《舞动的山林》参加了 “首届中国杯盆景大赛”,荣获银奖。虽然获奖,但盆器的牵强一直是我的心病,它的厚重感制约了作品画境的表现,展后我即与朱水明先生联系订购新盆。新盆是根据桩材的变化和生境的需要量身定做:一是要求盆器要浅,“有盆而不突出盆”,这样可烘托山林的地貌变化;二是器形外部线条要起伏流转,不宜规矩;三色彩要素雅、古朴、大方,不宜华丽醒目。
▲图10 盆浅景大,野趣凸现。“2015国际盆景大会暨亚太盆景赏石大会”获金奖时的树照。(2015年9月18日摄)
5个月后新盆到位,画面焕然一新。因新盆的容积和面积比原盆小了很多,山林的高大气场立现(图10)。
俗话说“一景二盆三几架”。景、盆完备了,尚需合适的几架予以烘托,传统的桌几搭配上部粗野,下部精巧,反而会弄巧成拙,不利于作品的意境表现。我特请湖北孝感的根艺家李焕初及廖世祥先生帮忙,找外形有变化的枯桩裁截为架,依托天然的外观和本色,使“景、盆、架”三位一体,谐调多趣。
▲图11 几天后红叶初绽,这是撤展前的树照。(摄于2015年9月24日)
同年9月,在广州举办的“2015国际盆景大会暨亚太盆景赏石大会”上,《舞动的山林》荣获金奖(图11),能在这种高规格的盆展中得到专家评委的认可,除了树木造型成熟以外,我认为改换后的盆架对意境的烘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角枫是杂木中的贵族,不同季节表现出的风姿神韵也各异。落叶前更是浓妆艳抹(见题图),楚楚动人,欣赏着多采的树姿,感受着舞动的灵魂,十年的辛劳,瞬间顿忘,心中留下的只是美好,这就是盆景创作耕耘者的最大收获。
作者: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