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联想面临危机绝不是坏事,很难得敲醒了装睡的人。
三年前,有人调侃杨元庆的发型,说他“十几年没变,有点显老”时,杨元庆自嘲道,“他们说我性格固执”。
美国旧金山当地时间6月9日,在美国硅谷举行的第二届联想全球科技创新大会上,杨元庆“改头换面”,身着淡色格子休闲衬衫、米色棉布休闲裤,大步登上舞台,操着一口并不标准却十分流利的英语讲完全程,于是又有人说,“元庆你讲英文比讲中文效果好,讲英文就很自然。”
杨元庆的这种“改头换面”,和联想是同步的。
在所有人眼里,联想是一家整合型公司,从技工贸之路转向加工厂,靠收购IBM走向国际化道路,之后又靠收购Moto向移动互联网转型,“没有核心技术”成了抹不掉的标签。
而从2015财年中报开始的巨额亏损、股价下跌、移动业务几近腰斩,更是让联想饱受质疑。
就在“联想创新乏力”、“穷途末路”的声声质疑中,它却跑到全球科技中心之一的硅谷开了个会,且对自己的主营业务PC一笔带过,全程将重心放在移动业务,这是什么道理?
事实上,杨元庆在一开始就表达得很清楚,“今天我们不仅仅会发布产品,更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对于联想,对于技术发展,对于未来的愿景。”
相比具体的业务,表达信心和展现技术实力对处于危机时刻的联想更为紧迫。它试图用一种国际话语体系对全球市场说话,并且极力淡化公众心中陈旧的PC印象,向代表未来的移动业务和云服务靠拢。
在这个过程中,联想所面临的无奈和契机一览无遗。
消费业务等待救赎
联想在PC行业多年的积累,的确为它带来了一定的话语权,这次大会也展现了它对上游产业链的吸引力。
从今年的展台布置可以看出,在舞台的两侧,高通和英特尔一左一右“两大护法”,而英特尔的首席执行官科再奇甚至亲自为联想站台。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不管在全球PC市场的占比有多高,在微软和英特尔的主导下,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联想,永远处于被动局面,并且,PC领域其实并无新的商业模式可言。
在这样的行业氛围中,PC业底层标准成熟,无论是联想还是其他PC厂商,都无法跳出来自上游产业链的控制,更难有独立发挥的空间。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尽管苹果之外的大部分终端设备都依附于谷歌安卓操作系统,但几乎每一个品牌有自己独立的UI(操作界面),且大部分UI之间无法共用,去中心化明显,同时产生了更加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在这之中,“平台”是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征,成功的平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如苹果公司成功推出iMac、iPod、iPhone和iPad系列产品,并融合了自家的操作系统以及应用商店AppStore,开创了终端与服务相结合的“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
而“开放”则是移动互联网能够建立起商业模式的另一大重要因素,安卓正是得益于开源和开放,才能够有效整合内外部各种资源,建立起产业链各方共同参与、共同进行价值创新的生态系统。
如同安卓在软件领域的开放模式,联想也企图通过自己的优势——硬件,来打造开放平台。
因此,联想此次在发布Moto Z系列智能手机的同时,推出了Moto开发者计划,为手机推出硬件开放平台——Moto Mods™模块创新平台。企业及个人开发者可以凭借软硬件开发包、早期授权及工程协助,任意开发全新的Moto Mods™模块。
当然,这只是联想设想的理想状态。
显而易见的是,在Moto Mods™模块实现多样化之前,还需要长时间的累积和大量开发者的加入,否则所谓的硬件平台创新将毫无意义,去掉创新模块的Moto Z只是一款常规意义上的安卓智能手机。
另一方面,基于这种可预见的长开发周期,可以判断Moto Z很难在短时间内为联想移动业务带来销量,单凭还未建立起品牌知名度的Zuk和乐檬,如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手机市场和直线下滑的销量?谁来为联想这个远大的硬件平台化理想买单呢?
况且,基于硬件的开放,必须要有强大的软件实力和云服务作为支撑。在这方面,联想,又有多少准备呢?
企业业务软肋及契机
与消费业务相比,2014年以前,联想似乎一直没能在企业级业务上强化自己。两起最重大的收购案:2004年收购IBM全球PC业务以及2014年收购摩托罗拉移动,都是在消费业务上的布局。
反观其他传统PC厂商的转型,情况完全不同。
比如联想在PC领域的老对手戴尔,2006年PC出货量被惠普超越之后,目光瞄向以前不曾重视的企业级市场,向IT服务综合方案提供商转型。戴尔CEO迈克尔·戴尔甚至从2012年开始就多次对外宣称,戴尔早已经不是一家PC厂商。
当然,近些年联想也开始布局企业级业务。2014年,联想宣布将以23亿美元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借此成为全球第三大X86服务器厂商。然而,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2015/2016财年业绩报告显示,即使以服务器为主的企业级业务增长达76%,目前PC、手机、企业级业务在联想集团总体营收中的比重约为7:2:1,企业级业务也还是其中最小的一块。
还好,在PC日益滑落的今天,联想终于意识到,从大规模、标准化的PC业务,走向开放的、小量多样的智能硬件时代,从终端业务转向企业级服务器业务,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也是为什么,全球科技创新大会期间,联想提出要成为更加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司,实现设备和云的深度整合,并强调了联想未来科技的三大支柱:设备创新、设备+云的连接、以及云基础设施。
在云基础设施方面,联想提出要发力新一代云基础设施技术,尤其是超融合架构和软件定义网络的数据中心方向,开始将重心从硬件向软件转移。并且,正式宣布成立数据中心业务集团(DCG),从战略上肯定了企业级业务的集团地位。
“虽然目前DCG在规模上还比较小,但从长期来看,DCG的收入会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现在非常看重这个深藏870亿美金的企业级市场。即便在短期内还达不到联想PC&SD那样的规模,令人兴奋的是每年我们都有5%到6%的成长。”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和数据中心总裁杰瑞·史密斯对外明确表示。
或许是有传统的制造业基础做羁绊,或许是因为沉浸在PC霸主的荣誉中难以自弃,联想的很多动作比人们想象的要迟缓,甚至,至今仍在被动局面里艰难转身。
但至少,在这次大会上,联想终于有了一种进攻的姿态,让市场看到了一点信心。 未来怎样尚无法断言,市场有它的生存法则,如今联想面临的危机也绝不是件坏事,难得敲醒了装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