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初创企业不必急着去炒作,而要加强品牌吸附效应

如果把每个人看作一个节点,那么一个带着特定属性、某种关系的群体,就又组成了一张、又一张网。

由于人的活动空间是相对固定的,所以住在同一个地方的人有很多交集,于是就产生了老乡的概念,当然现在城市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把这种交集打断了。

由于某个时间段,我们在同一个学校学习,在同一个公司工作,大家产生了交集,于是有了校友和同事的概念。

这都是我们所理解的网,或者说的通俗一点叫圈子。

而社交产品更是一张网,其实不是互联网把人们所关注的信息割裂了,而是它展现了我们生活的本身。我们关注的人、信息都是自己的亲人、老乡、同学,有相同兴趣、爱好,价值观的人。哪怕互联网不存在,我们也是这样获取信息的,只是从来都没有像今日那样便捷,展现的那么明显而已。

在信息获取方面,无论线上线下,不是谁改变了谁,而是我们的内在需求、关注点,在影响我们选择哪些信息。

只要存在组织、群体的属性,我们就在这些网里,成为其中一个节点。信息在某个节点上,或者得到扩散,或者被过滤掉。

在这种相对开放的体系当中,会产生一些非常重要的节点,例如说大V,一线的明星。这部分人很少,可能占网络节点中的数量还不到1%,但是他们却存在一种势能,有极大的影响力,吸引了90%以上的注意力,呈现出幂指数分布的形态。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很多人通过分析微博信息传播的路径,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其实这种理论,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

把互联网行业中前1%的企业列出来,会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企业背后指向的股权,社会财富分配,同样会符合幂指数的分布规律。所以拿比尔盖茨的财富和大家做平均是没有意义的。这个世界上没有长得巨高的人,也没有零点几厘米矮的人,因为会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有均值回归,但是财富不会。

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当中,如果没有税收,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财富都会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

基于上面的现象,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一个词了——品牌效应。当一个企业足够大、足够强时候,它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行业的新闻,被大部分的媒体追捧。这样的公司展现出了巨大的品牌吸附效应,或者叫注意力、资源吸附效应。

如果一个企业在它发展的初期,没有把一件事情做好,盲目多元化,那么它很难形成这种聚合效应,品牌吸附效应。而且在主营业务没有盈利之前,盲目多元化,容易让公司现金流断裂,走向绝境。因为很多项目不容易做商业闭环——在短期之内没办法产生利润,都是在消耗着公司的资源。

再说一个创业团队的精力和时间,人员的配备,拥有的资金,能利用社会的关系,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怎么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一个领导人时刻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一个团队相对成熟,各个关键岗位的人可以独当一面时,一个领导人面临的不是自己能做什么,而是选择不做什么。

更详细地说,品牌吸附效应是什么呢?当我们在一个行业里,做到比较好,我们品牌仅仅是被圈子内的人知晓,当我们做到足够好,成为了行业里的第一名、第二名,就会被当作标杆看待,就会引起大众大众媒体的关注,引起自传播。只有做到这种程度,才有可能打破行业的墙壁,穿透到其他行业里去,被大众所知晓。网络、那些没有边界的地方,自由的市场,呈现出强者恒强的现象。

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在一个行业里的人脉、影响力的积累,也是一样的。对于那些刚入职场,经常在不同行业跳槽的人:1)非常不利于自己专业能力的积累;2)没办法形成个人品牌的吸附效应。

当我们是一个行业新兵,处于行业的最底层,网络的边缘地带发出的声音,很难被同类接收到;甚至那些做到行业中层的朋友发出的声音,也只能在局域网里传播。只有当一家企业,一个人的影响力足够大时,才能打破“次元壁”,被大众群体知晓。

当然网络传播的东西可以包装,可以炒作、甚至可以造假。明星为了保持自己的热度,经常要做这些事情。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解析,为什么明星的出场费那么贵,为什么明星那么容易嫁入豪门呢?因为她们的才艺、美貌,吸引了大众非常多注意力,甚至被放大了。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当一个事物被大众追捧时,产生些泡沫在所难免。人也一样。因此在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对等的交易关系。这展现出了他们对资源的吸附效应。

在我看来,借助营销公司炒作只不过是些小手段。我推崇的方式是“你若盛开,蜂蝶自来”。在一个开放的体系、网络当中,只要一个人有足够高的水平,自然就有人关注他,获得应该有的知名度。当我们想清楚了这些问题,生活自然就多了一份优雅。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初创  初创词条  吸附  吸附词条  炒作  炒作词条  效应  效应词条  不必  不必词条  
品牌管理

 品牌延伸中最容易陷入的误区

 ——错误地将产品本身看作是品牌定位的标准和尺度  消费者购买任何产品,目的往往是满足自身的特殊需求,而绝非产品本身——消费者购买电风扇不是想要电风扇本身,他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