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出师未捷身先死,做人不做诸葛亮

如果要问:“谁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谋略的人?”

我想,很多人都会想到手持白羽扇的诸葛亮

的确,诸葛亮的一生,有很多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比如三顾茅庐,出隆中对,算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甚至连一些先进的军械,也是他发明的,比如诸葛连弩和木流牛马。

而以上这些,无不体现出诸葛亮的聪明与智慧,以至于很多人都称他为“天下第一奇才”。

不过,有一句话相信大家也是听过的,那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里,其实也是在说诸葛亮——说他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却始终没能完成先帝统一中原的遗愿,最后还因过度劳累客死异乡,令人叹惋...

而到后来,他的蜀国还被魏国占领,倒是让魏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霸业。

说到这,也许你还在纳闷:“你一个讲营销的公众号,怎么突然讲起三国来了?”

其实,今天并不是要讲什么三国,而是想通过历史,尤其是军事历史,来分享一下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这其中,就包括商业与营销。

毕竟,商业上的战略,本身就脱胎于军事战略,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一场注定会输的战争

虽然我们说诸葛亮是如何如何才智多谋,但如果从大的战局来看,自从他失去荆州之后,其实就已经没有胜算了,注定会越打越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其实很简单。

我们对任何一件事情做判断,尤其像“战略”这种极其复杂的事情,就应该像埃隆·马斯克那样——要从最本质的“第一性原理”去考虑。

“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埃隆·马斯克

那么,什么才是战争的“第一性原理”呢?

如果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来说,那就是“兵力原则”——敌我双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多的一方总是会取胜。

当时的魏国,一共有500万人口和60万兵;而吴国也有200万人口和20万兵;至于诸葛亮所处的蜀国,一共才100万的人口和不到10万的兵。

这其中的差距,自然是不言自明的...

不过,诸葛亮的劣势,还不仅仅在于兵力,他的其它条件(如地理位置),其实也是劣势中的劣势。(对于打进攻战来说)

众所周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都必须经过绵延的大山,而这对于行军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这还不仅是指将士的体力,更重要的,其实是粮草。

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所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在强调粮草的重要性。

而在《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句话: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意思是:打仗的时候,每吃敌人一车粮草,相当于为自己节约了二十车粮草。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运粮是十分耗费成本的:

假设最开始运了20车,在前往前线的途中,牛、马、人都要吃饭,可能吃掉12车,这时还剩8车。

但这8车也不能全部留在前线,因为车队回来还要吃,只是吃的少一些,吃7车就够了。

所以,要为前线士兵运1车粮食,就需要20车粮食的成本。(这还仅仅是指平原)

因此,诸葛亮每次出兵,代价都非常高——他必须积攒两年的粮食,才能出一次兵。然后每次只能出去一个月,这一个月要是没打胜,就必须回来,否则就得饿死。

而魏国的司马懿,也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每次都不出战——就一直熬,熬一个月诸葛亮自己撑不住就回去了...

所以我们说诸葛亮是没有胜算的。

那么,同样是以寡敌众,红军又是如何取胜的呢?

其实,就是毛主席的那两句话:我们要调动敌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虽然红军的人数不占优势,但它非常善于打游击啊!

而所谓的游击战,就是东一下西一下,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每次只调动一小部分敌人,等把这一小部分调离大部分,再集中力量予以歼灭——虽然我10个打不过你50个,但我5个打你其中1个还是可以的。

诸葛亮相比,红军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能有效的调动敌人。(因为当时的敌人也想消灭红军,所以总是会上钩)

诸葛亮呢?

司马懿当然知道诸葛亮不好惹,但也知道他耐不住寂寞总想发兵,所以就一直耗着他,坚决不出战,以不变应万变,最终把诸葛亮耗死了。

因此,从“兵力原则”这个第一性原理来看,诸葛亮真的就像司马懿说的那样,是逆天而行——人数本来就少,也不具备进攻的优势条件,进攻就意味着输。

营销的第一性原理?

那么,对于营销来说,什么才是它的“第一性原理”呢?

我们都知道,营销有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宣传(Promotion)。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品。

包括李善友对乔布斯的总结,也是一样——一切以产品为出发点。

面对不靠谱的产品,营销人该怎么办?

面对这种问题,很多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去想一些“奇谋怪招”,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具有以少胜多,或者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

这在本质上,其实都是人性在作怪——每个人都有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能变成那个“但是”,于是就不断的去“抖机灵”。

但是,依靠侥幸去做事,即使是胜了,也只是暂时的。

就像诸葛亮的“空城计”,看上去好像是他赢了,但其实也只是暂时的。

而真正有智慧的,是诸葛亮的宿敌——司马懿。

他在没有确定敌人虚实的情况下,绝不会冒然出兵;他也知道诸葛亮退兵是早晚的事(因为当时荆州已失),所以就先等着,而不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去攻打诸葛亮的“空城”。

(PS,也有史学家说“空城计”是虚构的)

不过呢,人人都更喜欢诸葛亮,都喜欢这种依靠“奇谋巧计”来取胜的故事。

而翻译到营销上就是——“就算产品不靠谱,也总是有办法的嘛!”

其实,这都是逆天而行,注定做不长久。

不管是商业还是军事,取胜的关键永远不是所谓的“奇谋巧计”,而是平时的基本功——对于军事来说,就是训练和行军;而对于商业来说,就是对产品和服务的打磨。

就像我之前举过的一个蛋糕店的案例——他之所以能做到“超出行业平均水平22.6倍”,并不是靠所谓的小聪明,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改善每一个细节的综合结果。

所以,面对不靠谱的产品,营销人该怎么办?

答案是:能不做就不做,不要逆天而行。

兵法云:善战者,胜于易胜也——不要为了凸显自己的能耐,就刻意去追求小概率事件。要想取得成功,你要做的就是让已经成功了的产品更加成功。

什么才算好产品?

刚才我们说营销的关键在于产品。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好产品”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军事上的案例。

粟裕大家应该都听过吧,他是我国十大大将之首,就连林彪都自叹不如。

粟裕最大的本领,与其说是打仗,倒不如说是行军;与其说是行军,倒不如说他在地形上下的工夫比谁都深、都透。

一个淮海战役,他的部队在战区穿来插去,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优势兵力。

单靠地形和行军,他就能把一支部队用成十支部队。他的战刀总是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再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什么才算“好产品”?

答案就是五个字:差异化价值。

而所谓的“差异化价值”,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差异化;二是价值。

1)差异化:

粟裕行军之所以能如此的游刃有余,就是因为他行军的路线,全都是敌人没有设防的路线,都是“无人之境”。

而产品的差异化,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跟别人不一样,你才能游刃有余的走自己的路;如果跟别人一样了,就相当于每走一步,都要打一次仗。

打仗是非常昂贵的,军事上贵的是粮草和兵马,而商业上贵的就直接是资本。

所谓的“价格战”,大部分都是因为产品高度相似,直接的竞争在所难免,所以双方(或者多方)就不得不打仗,大家同时损耗自己的利益。

直到最后,钱多的一方取胜,但也是满目疮痍...

2)价值

相比于差异化,价值才是最关键的。

因为要做到差异化,其实很容易——别人是散装,你是套装;别人在线下,你在线上;别人是付费,你是免费;别人是现代,你是复古...

但是,如何才能保证你的差异化是有价值的呢?

就像行军,中国960万平方公里,没有敌人的路线是很多的,但你要走哪条路,才是最节约粮草,或者最快抵达目的地的呢?

关于这一点,就只能靠指挥官对地形的掌握了,就像粟裕——打仗前战区的地图,几乎都要被他嚼烂了。

而翻译到商业,就是靠对「商业现状」的了解程度。

当然,作为普通的企业,我们无法像粟裕那样,有这么多情报员提供情报,也没人能为我们绘制完整的地图。

这时候,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是自己去「尝试」。

就像行军,如果你摸不准前方道路的情况,那就派一小支部队前去打探。而这支部队,他们的任务就仅仅是侦查,而不是杀敌,并且要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侦察兵是最危险的兵种,因为他们更有可能进入敌人的伏击圈)

翻译到商业项目来说就是:如果你摸不准一个方案的可行性,那就想办法去尝试一下。而这种尝试,它的任务也仅仅是试水和搜集情报,而不是赚钱。因为从概率上来说,它失败的可能性其实更大。

是的,即使是一家还不错的咨询公司,他们接手的大部分项目,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因为商战与真正的战争比起来,其实更加复杂——如果是打仗,至少你还知道谁是敌人;而在商战上,往往是你还没搞清楚谁是敌人的时候,就已经被消灭了...

诸葛亮的败,是败在人性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就说:自从诸葛亮失去荆州之后,就已经没有胜算了,注定会越打越输。

其实这里的意思是:如果他坚持进攻,就会输;但如果他只是防御和等待,那就不一样了——蜀地的山势这么险峻,非常适合防守,是典型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以诸葛亮排兵布阵的能力,就算是吴、魏联手,估计也攻不进来。

然而,诸葛亮就是耐不住这份寂寞。因为刘备对他有恩啊,所以他就想在有生之年,替死去的刘备完成“统一中原”的遗愿,就一直出兵出兵。

所以我们也说诸葛亮是“天下第一谋臣”——这里的“天下第一”,其实也有人品和人格的加成。

不过,如果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来考虑,说得难听点:诸葛亮出兵,完全是意气用事。

作为一个这么聪明的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出兵的困难,以及这样获胜的概率极小?但也没办法,如果不出兵,他在情绪上就受不了,就始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所以,从军事上来说,诸葛亮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其实是非常愚蠢和自私的行为。

他应该等,应该“修内”,而不是“伐外”——把人民的生活搞上去,把军队的物资搞上去,并且加强训练,等待敌人犯错之时,再出兵一战而定天下。

而不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接连出兵,弄得劳民伤财,尸横遍野。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他就必须克服自己的人性,别让自己受到情绪的控制。

相比之下,司马懿就理智的多。

当时诸葛亮为了逼司马懿出来决战,还刻意送女人的衣服来羞辱他。

但司马懿就沉住气了——随你怎么侮辱,我就是不出战。

其实,这才是真正无私的表现——自己受侮辱不要紧,要紧的是:别拿士兵的生命和人民的财产,去保住自己的名誉。

其实我们也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也跟当时的诸葛亮一样——总是按耐不住自己,急着想去做成一件什么事。

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连续创业者”。(尤其是之前创业就失败的)

其实,这也是人性在作怪——因为焦虑,因为贪婪,所以才频频动作。

1)焦虑

诸葛亮就是典型的:因为焦虑,所以频繁出兵,不然就觉得自己对不起先帝。

当然,对更多的人来说,这种焦虑并不是出于对某人的愧疚,而是太急于表现自我(总想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或者只是想给自己一点心里安慰,来克服这种焦虑。(感觉自己在做事,没有浪费生命)

比如新上任的CEO,既想快速展示自己的能力,但又暂时无事可做,所以就自己给自己找事——去改一下企业的名字,换一下企业的Logo和Slogan之类的,好让人觉得他“有作为”。

殊不知,这其实是最愚蠢的行为——把品牌多年积累的资产,全都扔掉了。

就像红牛和李宁,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它们的新Slogan呢?

相比之下,还是史玉柱更高明——一句“送礼就送脑白金”,一喊就喊十多年,人人都记住了。

这就是不焦虑,能沉得住气。

2)贪婪

我们经常听人说“见利忘义”,其实,更普遍的情况是“见利忘害”——只要看到一点利益,或者一点机会,就想冲上去,全然不考虑失败的风险。

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贪官。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说:

不安分和贪婪,其实都是好事啊!至少它能让人更有斗志,难道你要我们做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吗?

并不是。

“有耐心”和“安于现状”,其实是两回事:前者是「有目标」的等待,而后者是漫无目的的。

很多人有目标,想做事,但就是做不好,就是输在没有耐心——上得快,死得快,换得快。(包括诸葛亮,以及大部分连续创业者)

而更为本质的原因,其实都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为喝了鸡血就学会了飞翔,而当所谓的风头一过,就只剩下满地的鸡毛。

就像之前的在线教育,智能硬件,VR,母婴,大数据,以及共享XX...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其实都只是怀着“做事情的态度”去凑热闹——过程很走心,结果很凄凉。

所以,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的焦虑与贪婪,不要频频动作。

遇到一个事情,或者所谓的机会,不要总想着“利”,而应该先想一下“害”。

就像李嘉诚说的:“做任何事情要先考虑失败”——要多想一下“如果这件事失败了,对我会有什么影响”,而不是一上来就幻想自己“要是做成了,会有多么多么爽”...

就更不用说巴菲特的“打卡理论”了...

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是路上的坑,也早就准备好了,不要有侥幸的心理。

别人的成功对自己来说,永远都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不能坚守自己的一方天地,让自己更加擅长已经很擅长的事情呢?(如果没有就另当别论了)

总之,多一份谨慎,少一份风险。

虽然大家常说:“要利用人性的弱点去做营销”。

但是,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被自己的人性给利用了?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也是对本文的总结: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诸葛亮  诸葛亮词条  出师  出师词条  做人  做人词条  
战略规划

 为什么锤子手机没能成功?

 今天离锤子手机正式发货的日期还没有20天,锤子科技发布公告,大概意思是产能在几周内无法实现正常,完成全部订单可能都要几个月以后,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开始退款,包括...(展开)

战略规划

 企业宣传的三大陷阱

 宣传,作为营销手段,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广泛的用于品牌和产品的推广中。但是,很多老板有对宣传抱怨颇多,钱花了,连个水漂都没看到,甚至适得其反的也大有人在。作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