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
例如为了把学习成绩提升上去,有些学生拼命加班加点和开夜车、搞题海战术和疲劳战术,弄得整天头昏脑胀的,毫无学习效率可言,结果考试成绩适得其反,一败涂地。
又如有位教师拖堂引起的学生“情绪逆反”现象,情况是这样的:已是上午第四节课了。同学们都期望着教师能早点下课,最起码是按时下课,因为他们实在有点疲劳了。但是,教师还没有察觉到学生的心理反应,还一个劲地往下讲。下课铃声响了。他仍津津有味地讲着课。看得出来,这位教师是位认真负责的教师,干劲十足,毫不马虎。但学生听课的劲越来越差,开始还认真听讲,继而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最后交头接耳,传递纸片,甚至故意咳嗽,搬动桌椅,打哈欠,整个教室骚动起来。弄得这位教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还有,在宣传一种不能使人接受的观点时,假如宣传者对这种观点做出肯定的评价并竭力说服听众接受,其结果反而使听众越来越反感,使听众的信念朝着宣传的相反方向发展,距离宣传的观点更远,从而导致宣传工作的彻底失败。
这样的现象,好比用力把飞镖(飞去来器)往一个方向掷,结果它却飞向了相反的方向。飞去来器为澳洲土著使用的一种抛出去又会重新回来的武器。此处借喻情绪逆反的心理现象。它是由原苏联心理学家纳季控什维制首先提出的。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行为反应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飞去来器效应”即“飞镖效应”。
2:
为什么会如此多的发生飞去来器效应呢?
一是目标与手段不协调一致。
目标是我们行动反应后所要取得的东西,手段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方式。目标与手段必须匹配,而且必须是最佳的匹配。上述几例“飞去来器效应”事实上就出在当事人把目标与手段相分离,只是把注意力盯在要达到的目标上,而忽视了手段的择优选取和最佳匹配的问题,以致手段与目标不匹配,因而引发了一系列中间反应,对实现目标起了干扰作用。
二是心厌引起的情绪逆反作用。
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也就是说,话不投机就会产生心厌现象,再加上强行灌输就更增加了厌烦情绪,以致情绪越来越向相反的方面发展。夫妻之间吵架,正在气头上,如果一方想对另一方解释,此时越解释越糟糕,因为他会认为你是在别有用心,你是在用计谋,而不是在陈述事实,因此,你越解释他越不爱听,越会来气,以致大闹一场。可见,话不投机须沉默,此时沉默就是金。
3:
一些心理学家在说服性信息传递研究中发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现象,即受信者的态度变化与说服方向完全相反,他们对说服性信息进行积极的心理反挠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习惯地称为逆反心理。
例如,一个人受外界施加的压力,迫使或禁止其去做某件事,所得到的反应会有所不同,第一种是心悦诚服,自觉接受;第二种是表面照办而内心反对;第三种是不考虑外界压力,我行我素;第四种是反其道而行之,这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受信者在接受说服性信息之前,都有对自己问题的固有看法及其选择倾向,如果说服性宣传与受信者的观点相反,或者剥夺受信者的选择的权力,就会。激起他的不满情绪,产生抗拒心理反应。但是,如果说服性宣传过多、过频,同样会引起受信者的反感,即使说服方向与他事前的观点一致,也会导致他对说服性信息产生抗拒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同人的自卫本能有关,其作用在于使人的心理实现平衡,所以不能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但从决策角度而言,它有可能使决策者失去冷静,从而做出不理智的选择,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在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进行方案选择时,本来可以客观地对几种备选方案进行全面仔细地权衡,可如果决策者感到来自上下左右的强大压力,要求其尽量使某个方案中选,此时他就会强烈感受到自己的被动地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决策者本来对某种备选方案并不反感,甚至可能有好感,但由于外界的说服宣传力度过强,他就有可能改变其原来的态度;如果某种方案的选择权仅仅是受到了限制而未完全被排除,那么决策者更倾向于选择这一方案;如果某一方案的选择权已被完全剥夺,决策者就有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与该方案相类似的替代方案。
4:
职场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板“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总是抱怨,为什么别人的任务比我的轻,为什么别人都走了非要我加班,你又不是我的上司你凭什么命令我,即便是上司,凭什么对我大嚷大叫等。“逆反”类似鲁迅笔下的“腹诽”,有意见不肯说,却在肚子中骂。由于没有直接发作,可能一时半会儿没人察觉,但时间久了,就很危险了。
职场逆反心理的建议
凡是愿意与他人配合的人,在职场上的路会越走越宽;凡是逆反心理极强,喜欢与人作对的人,他们的路会越走越窄。因为你不喜欢别人,别人也不可能喜欢你;你疏远别人,别人也疏远你;在你穿上“逆反”的外衣保护自己时,你自己也正在逐渐地被边缘化……。
如果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那么就应该敞开心扉,诚实做人,认真做事,懂得分享,真心地祝福你周围的人取得成绩。当个人的力量与团队扭成一股绳时,才会觉得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