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组织都非常强调合作,宣扬teamwork,并把这奉为价值观和信条,所以职场上,人们容易为了吻合这一社会价值观而压下自己的想法和本意,拿出“高度合作”的姿态对外,唯恐被扣上“不合群、不配合”的帽子。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现实中也存在着“过度合作“的现象。哪怕很小的决定,也要召集个会讨论半天,美其名曰集思广益。分明一人可以干的活,非要分给几个人,说是术业有专攻。
过度合作的深层原因
过度合作,可能有这些主要原因:
首先,是普遍存在合作至上的理念。
都说“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多”。而要实现这个,其实是有条件的,得看具体是什么人、什么情况。
第二,是社会赞许度的影响。
大多数组织都非常强调合作,宣扬teamwork,并把这奉为价值观和信条,所以职场上,人们容易为了吻合这一社会价值观而压下自己的想法和本意,拿出“高度合作”的姿态对外,唯恐被扣上“不合群、不配合”的帽子。
另一个可能的因素,则是人性中不愿担当的弱点。
有些事本不需合作,但人们因为不想独自担当所有责任和风险,就拉起合作的大旗,找别人一起分担。
然而,并不是简单的越合作就一定越好。合作vs独立,其实是一个连续体。
世间万事,必然有些事情独立做做就好,另一些事情需要人们高度合作。比如:大飞机的制造,需要大量的人们跨企业跨产业链甚至跨国家的精诚合作;而有些理论学科的研究,主要是个体精英在发挥作用。
同样,在工作中,举办年会最好是全员合作和参与,而一份简单的文件那就一人执笔就够。适度的合作,才是健康的合作。
有一部分人,从起初的喜欢单独、只擅长独自做事,慢慢再到愿意并学会与人合作,甚至享受与人合作。而另一部分人,则从起初的很好说话、和谁都相当配合的姿态,再慢慢变得有主见、更独立、能坚持自己、甚至很“挑剔”合作伙伴。
在我看来,这两种过程都是好的,都是越来越成熟的合作理念和做法,只要它们背后都有这些东西的支撑:
立意
想清楚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也不是为了迎合或讨好别人而合作一一这是立意。
分析
分析清楚完成这件任务本应用独立、还是合作、还是部分合作的模式。
一方面,这基于对事情的难度、复杂度、工作量、时间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以及对合作vs独立的可行度的分析。
另一方面,这也需要准确的自我认知,知道哪些东西自己搞定就行了(不需要别人插一杆子,降低效率),也很清楚别人能帮忙的是什么(而不硬去勉强自己费劲的做不擅长的事,还不一定做的好)。
权衡
比如:知道某种合作模式一定需要更多的工作时间,那就预留足够的时间,项目规划做宽裕些。
或者,明知某个合作伙伴的独特工作习惯和暴脾气,但又实在需要与之合作,那就权衡清楚得失,去迁就与适应,去管理与影响。
界定
界定清楚彼此的角色、弄清楚合作的方式和界线。做清醒的合作,而不是糊里糊涂混在一起做事。
来源:光辉合益微信公众(ID:hay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