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藏巧于拙,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藏”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技巧。懂得隐藏的人善于保留自己的神秘感,蛰伏时寻求可以表现的机会,而把自己的弱点藏起来也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做人要学会藏,也要懂得适可而止的展露自己。

中国人的“藏”字,很有意思,好的要藏,坏的也要藏,比如藏锋藏拙,卧虎藏龙,藏污纳垢。

有句话说,“一个聪明人,不说话就是最大的聪明。”因为再聪明,也知言多有差,不如隐藏起自己的一些想法,给人一种神秘感,关键时候发声,以一敌十。

花欲开未开时最好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见得好。干什么事,都讲求个意味儿,把话说尽了,趣味、意思也就没了。所以,讲话的艺术就是,不必把话说得那么直白,话到嘴边留一半,另一半留给别人去思考。

书法也有藏锋之说,其藏锋即以点画不出锐角,讲“藏锋以包其气”,又讲“露锋以纵其神”, 但这并不矛盾,适当的退后,确是为了更好地向前。

做人忌锋芒毕露,懂得藏锋守拙。“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抢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是俗语,是忠言,也是智慧,为人张狂、锋芒毕露,难免招致灾祸,历史上,三国时杨修为一例,明朝的解缙也为一例。

而集藏锋大成者,青梅煮酒的刘备, “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守拙藏锋,高明处世,低调做人,韬光养晦,乃成大事。

世上最珍惜的东西,都是藏起来,不与外人道,把好东西藏起来,让人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雾里看花的朦胧美感。金屋藏娇,秋收冬藏,藏巧于拙。一个“藏”字,才倍显珍爱。

宋徽宗赵佶酷爱书画,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这让赵佶感到非常失望。突然,有一幅画吸引了他,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

深山藏古寺,根本没有画古寺,好在哪里?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如此含蓄深邃、巧妙的构思,彰显了画家的高明。

中国的诗词、文字也讲究“藏”。越是含蓄,越是含意丰赡,蕴藉张力。《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与最,宜其室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与暗示性的意象和意境,言此及彼,鼓动人展开联想,诗句的内蕴也由此扩散出去。

露巧不如藏拙。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清•李渔《慎鸾交•计竦》:“花封纵美,也敌不过亲职高,和盘托出空贻笑,倒不如藏拙高。” 藏而不露,耐人寻味,听者会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画里藏画,话中有话,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想象空间。

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的《菜根谭》里有句名言,“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曲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意不直叙,情不表露,不露锋芒,韬光养晦。

一个藏字,囊括了中国人的含蓄和智慧,有着永远谈不到底的奇妙和惊奇。

说话藏拙是每个人都该学会的道理,与他人聊天时交流话题点到为止,不过分挖掘深入,也不啰啰嗦嗦讲废话,这样既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也能在聊天过程中观察别人。说话藏七分,露三分,才是做人之本。

作者|康娜,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著有文集《在简单里安顿自己》。康娜新书《在简单里安顿自己》于2016年11月出版,亚马逊、当当、京东、天猫、淘宝、新华文轩以及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来源|微信公众号:水玲珑美文(lD:sll221144)

【原文标题为《寓清于浊,藏巧于拙》,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藏巧于拙,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智慧  智慧词条  人生  人生词条  
综合管理

 组织设计的4+5个检验

 前4个检验称之为“合适度”检验;后5个检验称之为“优秀度”检验。  借鉴优秀组织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作者仔细研究了几十家规模不一的公司的组织结构,还对很多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