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你那点职场烦恼,只不过是被狭隘和偏见所困

昨天,在路上辗转超过24个小时,我终于从上海到了多伦多。其实上海到多伦多每天两趟有直达航班,不过暑假机票特别紧张,我确定的时间略晚,就没买到合适的直达票,选择转机温哥华。

从36度热得流油的上海到16度寒风瑟瑟的多伦多,浦东机场一圈圈的人挤人排队排得头晕,让人焦虑不已,人人只能低头看手机,到了地广人稀的加拿大,从宽敞安静的机场开始,就能感受到秩序井然,终于可以有心情一手一杯咖啡,一手一本书了,节奏一下子就慢了下来。虽然疲惫,心却静了,手机也自然扔一边了。

从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的感觉,熟悉又陌生。

可以说,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人类活动最大的区别,人类的活动半径获得了前所未有地延伸。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视野取决于他的活动半径,而活动半径又取决于他的速度,速度又取决于他的行动工具。”

上海到多伦多直线距离约11500公里,典型的是万里路了。现在是北美夏令时,时差刚好是12小时,刚好日夜颠倒。

那么11500公里到底又有多远呢?

如果是走路,人的正常步行速度大概是6公里/小时,走完11500公里大概需要不吃不喝不休息地连续走79天20小时40分;

如果是骑自行车,速度大概是20公里/小时,骑完11500公里大概需要不吃不喝不休息地连续骑23天23小时0分;

如果是开汽车,速度平均80公里/小时,开完11500公里大概需要5天23小时45分;

如果是坐火车,速度一直维持在150公里/小时,要不停地开3天10小时8分;

如果是坐高铁,速度一直维持在250公里/小时,也要不停地开1天22小时0分才能到达;

最后,如果是坐飞机,速度一直维持在800公里/小时,那也需要14小时22分。当然转机,距离还不止。

但想想只要飞行一天一夜,你就到了地球的另一个世界,有着同样的人类,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共同的喜怒哀乐,多么有趣。

从古到今,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写出“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佳句;有了乘风破浪,不惧艰辛的探险才有了一片繁荣的“新大陆”。古代交通资讯更不便,经济上不得知,但大文豪大半是落魄的,时间上,七十就古来稀了,才子大多更是命不长……

现代文明有效地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同时又奇迹般地缩短了人们的交往距离。快捷的现代交通能叫人们从夏日酷暑一日转到冬日严寒。便利的网络通信,又使人们在地球任何一个角度沟通都变得越来越方便。

有了发达的交通,经济条件普遍好了,资讯如此发达,扩大活动半径或旅行变得极容易,从旅游到渡假,到体验式深度游,对一些人来说,地球确实变小了。但是也有很多人活动范围并不比古人更强,对很多人来说旅行是苦差,只为了工作或只是为了陪家人尽义务,旅行的意义只是到名胜拍照,到购物场所扫货,所以常有:旅行等于花钱买罪受的自嘲。

前一段时间,有亲戚带小朋友来上海想去外滩,东方明珠看看。我准备招待他们,就问同事,有没有好的餐厅推荐,问了好几位,都说很久没去过,东方明珠根本没去过,外滩已经很多年不去了,我问他们北外滩怎么样,问了五六个,都说没去过,有两个上海人直接说没听说过这些新建的地方,从来没关心过。

我想起在北京时,我曾经问老北京的同事,长城故宫,也有好几位只是小时候陪外地亲戚去过,很多地方熟视无睹了,新的地方听说过,也没想过要去。

我发现,现在如果不是陪孩子,陪亲戚,很多人自己已经很少去一些地标性的地方了,心里就认为是外地游客才去的,可是问他们自己去的地方呢,基本就是两点一线,如果没有什么"事",没有单位活动,没有孩子,不陪老人 ,很多人哪儿都愿意去,宁愿宅在家,还是家里最舒服啊。

这样很容易思维固化。现在很多人都说要跳出舒适圈,可如果连去个不熟悉的地方都很不愿意,怎么可能有动力轻易从舒适圈里出来呢,有时候,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舒适区已经是我们的缰界,根本走不出去了。

今年春天我和同事们去斯里兰卡,火车上遇到些XX公司的业务精英奖励旅行团,一帮团友肆意大声批评当地的贫穷落后和环境不卫生。这些人很多已经去过不少东南亚各地,言语中各种瞧不起这些地区的落后,当地人的可怜,彰显着自己生活的条件优越。我也常听到有些朋友有这样的评论,觉得除了欧美的少数地方,没有地方比中国发达,当然,世上所有地方更没有Ta家条件好。

有这种自豪感很好,可是不放开心胸,了解世间各种的不同,浮光掠影,只能是极肤浅的理解。我一直认为旅行只能给你展示各种国家城市区域之间的不同,并不能证明不同地区之间的高低贵贱,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人文和生活方式,如果只因为一部分的“不好”而全盘否定一个地方,太过于狭隘了。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不生活一个月以上,都只能说自己的感受,无法批评别人的人生。

我儿时的梦想就是行万里路,特别羡慕那些经历丰富的人,还想过以后浪迹天涯,但很长时间我也是那种只想不做的无用无能之人,直到我大学毕业,走的地方都很有限。因为经济、因为时间、因为交通、因为资讯、因为胆怯……更重要的是懒,很多事停留在想法上,并没有真正思考过活动半径变大的意义。后来在不断行走,不断思考中,我找到了乐趣,发现了好处,才真正变成了一个喜欢行万里路的人。

1、行万里路会帮助人放下心防。

心理学学者武志红老师曾经分析过宅人出门,一定会磨蹭,东摸摸,西碰碰,从自己熟悉的东西中找到安全感,然后回来后一定要上上网,安静的自己呆会儿,定定神,因为要回到自己的安全的小世界。

公司和家,是熟悉的环境,在熟悉的环境里,我们有掌控感,而离开这熟悉的场合,脆弱的自我都会有破碎感。

超宅的人,若去一个从未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必做细致的规划,尽可能想象到一切可能的情形与对策,以此形成控制感,一旦失控,他就会觉得外界看他不起,他也易对外产生敌意,敌意即黑暗,失控即坠入黑暗中。

扩大行为半径或养成旅行的习惯,会锻炼一个人走出心防,更开放,更友善。

2、行万里路会改变匮乏心态。

“买买买才能把出境的钱赚回来”的想法其实是一种匮乏心理。

其实走得多了,会觉得需要的物质的东西越少。因为经常整理行李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人生的过程,你的行李箱总被一个个非必需品撑满,多半是教训不够,走得地方还太少(我曾经因为行李超重被罚过一张机票钱,回来后仔细察看,发现一半的东西完全不需要)。

走得多了,如果发现你要用一个行李箱的东西支撑你一周,一个月的生活,会带必需品;如果你发现千辛万苦背回来的东西,没几样是用得上的,慢慢你会发现,原来人的物质需要是很简单的。

精神越来越重,箱子越来越轻。

旅行,很多人看成是“奢侈消费”的一种证明,风景上必要有人,证明自己到此一游,其实炫耀往往代表了匮乏。走得多了,想分享多过想炫耀,人和景相分离也会越来越多。

旅行会帮助一个人内心富足平和,也帮助一个人提高品行,纠正自己的偏见和狭隘。

3、行万里路会增加生活和自己的趣味。

生活中很可怕是过得“无趣”而不自觉,“无趣”多半是是“丢失了对整个世界的好奇心”,而宅在家中,人最易失去对世界的好奇,最易变得“无趣”,变得刻板僵化。

一个人在某种熟悉的环境中呆得太久,工作变得无趣,生活变得无聊,朋友圈固化,环境中无法再有新鲜的血液融入其中,人会越来越无趣,灵魂越来越狭小。

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会变弱,人对环境的适应力也越来越弱,衰老往往是从心先开始的。衰老的心对未知的事物不再有”寻根究底“的兴趣,盲目接受,盲目轻信或固执偏见。带了了解“真相”的好奇心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子和日常活动范围,对不同的”新事物“才会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并且获得全新的认知。

困顿在某个封闭的环境中,怎么能够证明世界真正的精彩?长年在无趣的生活中怎么能做有趣的人?

4、行万里路会放大你的灵魂。

了解世界越多,越容易感到自身的渺小,也越容易激发自己去扩展生命的宽度和广度。

新环境中别人完全不知道你是谁,你会重新发现一个全新的你。你的成就和失败,心情好坏,所有的标签都不太重要了。离开了你熟悉的环境,你就只是你,而不再有原有的光环和标签。你会更纯粹。

不断拓展你的活动半径会不断放大你的灵魂。

比你优秀人太多,比你,有人以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生活,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不走出去,你以为你是唯一正确的。

旅行也好,活动半径超出自己生活范围也好,都是一种探索发掘和自我反思。

5、行万里路能帮助自己反思真实的需求。

旅途中经历的每一段不一样的体验,都值得拿来反思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日常生活、工作太过于琐碎,我们会时常焦虑和烦躁,让我们给自己加上了无数的身份、面具和保护壳,渐渐连真实的自己都找不到。而旅行中视野的开拓,体验的深刻,会让人在放松的氛围中去找到自我,思考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考虑什么是自己真实的追求。

一个人开阔眼界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读万卷书变得容易,很多人会认为读书可以取代旅行和阅人。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很多人工作上到了一个层次就很难提高,究其原因是格局和眼界的局限,即使是宅在家里,终日苦读,也难脱纸上谈兵的梳离感。

万里路可以把我们从“道听途说”、“将信将疑”中解放出来,对想像的世界有真实的印证。一个人的格局和环境、经历相关,你的格局里必然有你走过的路。

读书,行走,阅人是无法相互完全代替。

当然,我们不是人人都可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选择在哪儿生活就在哪儿,但是我们都可以努力扩大我们的半径,行万里路不必一定在远方,再远的路也必须从脚下开始。

想要行万里路,我们不一定要成旅游达人,甚至也不需要什么都花大钱(当然有钱更好),而是有放大自己的活动半径的思维习惯和一颗年轻探索的心:

1,每一周尝试一个从来没试过的地方,如从来没去过的XX餐厅屋顶花园,回家走不一样的路线…

2,每一个月至少去一个新鲜的地方,短途就好。我现在尝试每年定主题月,比如这月是我的博物馆月,当月每个周末抽一天去各个博物馆,当月是公园月,就周末抽一天去一个没去过的公园里看看书,发发呆……

3,每季度省外去一次,看一个朋友,看一次展览,找一个理由,不一定非要出差。你一定有一些朋友,一定说过“下次有空去看你的话”,去吧,和Ta见见面,多么美好,如果一定要等“有空”,“有事”,你们这辈子不一定会见了。定一个计划,中国的各省份绝大部分人一生中不会去全,我也是一样,但是如果列个二十年计划,也差不多可以把很多向往的地方走不少了。

4,列个 dream list 我本人有个习惯是看到一些很有趣的地方和风俗把它放进去“奇妙清单”的自建的“想去的地方”里,如果有特殊进步,就作为对自己的奖励。每年review我的list, 当然我想是一辈子都看不完的,但是就像有些计划,也许实现不了,目标定的高些,岂不是生活更有奔头。

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所有大惊小怪都是因为见识太小。

没有真正的体验,你会认为世上只有你和你身边的这点事。不去过,你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另外的鲜活的思想,另外的行为规范,如果你不接触和你不一样的世界,会以为你不知道的就不存在。

视野宽了,灵魂大了,你那点职场烦恼,家长里短根本就不是回事。灵魂大了,格局才会大,才不会被狭隘和偏见所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狭隘  狭隘词条  偏见  偏见词条  职场  职场词条  只不过  只不过词条  烦恼  烦恼词条  
综合管理

 “三感式”企业文化批判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而且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比有形资产或者品牌等无形资产还要重要。企业文化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重要的长期投资,是一种回报巨大的投资。但...(展开)

综合管理

 员工离职HR该做什么?

 2009.05.13  来源:《中外管理》 作者: 邓羊格  你所在的公司也许正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公司的收入和股东收益下降,或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高速行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