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7-15 来源:《商业周刊》中文版 作者:程伟庆
投资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笃信,需要克服的最大对手:经验
我们经常看到投资者会产生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觉,尽管这些错觉明显地违背了投资的基本常识,并一再对投资收益产生危害,但这些错觉却堂而皇之成为了当前主流市场分析的一部分。我们不妨看看其中的几个例子:
错觉一,短期数据决定股价。这恐怕是当前股票市场中最为显著的一个错觉。投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预测下一季度或下一年的盈利数据,似乎这样就能找到决定股价的密钥。但本质上,股票价值是未来股息现金流的折现,鉴于我们假设企业是永续存在的,那么股票价值并非取决于短期的盈利和股息。一些简单的计算可能会阐明这点,我们假定你花了100元购买一支股票,盈利收益率为7%,其中一半用来支付股利。第一年,你的100元投资可以盈利7块钱,获得的股息为3.5元。第二年,你的投资增值为103.5元,可以盈利7.25元,获得的股息为3.62元。如此下去,10年后你的投资增值到了141元,股息4.9元,100年后,你的投资增值为3119元,股息为109元。这个例子并不是用来劝导你进行长期投资,而是说明今天的100元股价实质上是未来长期潜在收益的折现,75%的股票价值取决于10年以后的盈利和股息,50%的股票价值取决于25之后的盈利和股息。
尽管我们在实际投资中也看到了短期数据可能暂时影响股价,部分投资人和宏观经济分析师也在津津乐道下一个月的企业订单、下一个季度的盈利预测,但这些短期数据带来的更多是价格的波动,而不是价值的发现。股票(包括股市)的内在价值应该从一个更为长期的视角来观察。就当今的股票市场而言,一个有意义的忠告是,基于短期数据做出的市场判断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除非你是一个趋势投资者。
错觉二,赚钱是投资第一要义。尽管多赚钱为人们所追求,但少亏钱才是投资的第一要义。从复利的角度看,每一笔投资都不是离散的、孤立的事件,而是整个投资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环,而少亏钱是这个过程的基础。人们潜意识中认为有风险才有收益,而冒险是优秀投资人的特质,但这其实是一个错觉,优秀的投资人往往更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规避风险。就当前的国内A股市场而言,在上半年整体市场已经上涨了50%的情况下,保住上半年胜利果实可以说成为全年制胜的关键。这个时候赔钱比赚钱要更容易了,在市场火爆的时期恰恰应该注重避免损失而不是追逐利润。
错觉三,分散投资更容易。分散化投资几乎是经典投资教科书所宣称的公理了,但不幸的是分散化投资对收益的杀伤力也很大。对于一个100支股票的组合,如果其中一支股价翻倍,整体组合净值也只是上涨了1%,但对于一个只有5支股票的组合,净值则上涨了20%。而为了达到同样的涨幅,100支股票的组合中必须有20支股票价格翻番。当然,如果一支股票下跌了一半,对于100支股票的组合,净值只是损失0.5%,但对于5支股票的组合,净值会损失10%。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要找到1支价格翻番的股票毕竟比找到20支要容易,而找到5支价格不太可能跌一半的股票也比找到100支这样的股票要容易。因此,分散化投资不见得比集中投资更容易。
从投资的角度讲,重要的不是你对市场的判断是对是错,而是你在判断对的时候赚了多少钱,在判断错的时候又亏了多少钱。在实际投资中,高概率的事情是比较难找的,而一旦找到,就要通过集中投资来充分利用这种高确定性。就当前的国内股市而言,大幅上涨后确定性投资机会在减少,集中投资于持续性强的股票是规避市场可能震荡的有效办法。
错觉四,市场永远是对的。这个错觉背后的假设是市场总是有效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价格大幅并且持续偏离价值的情况是很容易出现的,索罗斯曾经提出了他著名的“反身性”理论来解释市场为什么可能是错的。即股价变化可能导致对基本面的认识发生变化,继而带动股价的进一步变化。这种认知改变现实、现实又影响认知的过程可能是正反馈也可能是负反馈。
在现实投资中,股价被低估以后再低估,高估以后再高估,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反身性”作用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较好的策略是分批建仓、越跌越买,在卖出时也是一样,在股价超出内在价值时候逐笔卖出,到了偏离极限时再坚决离场。目前国内市场其实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反身性”特征,经济预期好转推动股价,而股市上升又进一步改变了经济预期,我们还很难判别这个过程会走多远,但短期内的采取分步操作的策略无疑是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