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09日 羊城晚报 记者 曾颂
“定见”、“执行力”、“蓝海战略”……近年来管理学新观念层出不穷,名目繁多的管理培训令人眼花缭乱。
日前,台湾著名管理培训家余世维在广州讲授“经理人的激励和辅导技巧”,他强调,现在“观念讲得够多了,重要的是工具和方法。管理要讲究量化”。
记者:为什么现在管 理要强调工具和方法?
余世维:管理分三个阶段,首先是观念、思维,然后是工具和方法,最后是效果追踪。这些年我讲了很多观念,像“经理人常犯的11个错误”、“有效沟通”等,但具体怎么做,你的工具是什么,在培训业还是空白。
工具最重要的是量化。比如经理人要激励、辅导下属,他不能说“小蔡不会跟客户沟通,要多学习”,这等于没说。一定要量化到具体的能力,“小蔡着装不规范”,“小蔡拜访客户时业务流程不对”,假如满分是100,小蔡各方面能打几分?我建议经理人回去后制订一张表格,记录你的员工各方面能力,并打一个分。这样就知道哪些员工的哪方面要加强,如何加强,目标是什么。你的团队就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记者:如何看待管理圈子里兴起的“国学热”?
余世维:现在很多企业家、经理人跑去学国学,认为对管理有帮助。其实国学是一种思想工程,比较形而上,不是一下子能做到的。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理解了,但具体怎么做?怎么解决企业的问题?国学帮不了你。
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重视方法,有具体的规定。读研究生一定要修一门“方法论”的课,做论文要求定量分析。管理的道理也相通,只是中国传统上不注意,说话做事太模糊。
记者:您从事咨询几十年,如何评价当下国内企业的发展?
余世维:我觉得发展势头很好,一是通过这么多年来与国外的接触,中国企业学到很多战略、技术、品牌;二是传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在;三是政策越来越具有弹性,更加包容。因此中国企业的潜力很大。当然,缺陷也有,比如太过依赖政府,企业家的个人修养还没上去,再就是对宏观环境不敏感,喜欢扎堆。你看股市、楼市的火爆,就是这个原因。
中国企业家在整合全球资源上还没有成功的例子。企业要走出去,就要建立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比如职位设定仿照德国的工匠制度,按技术专长来定岗,公司内部发资格证照;另外,行为规范也是我们的弱点。着装和礼仪有问题,人家都不敢跟你合作。香港、新加坡比珠三角小,但英语水平高,商业规则与世界接轨,才成为区域经济中心。这一切要靠企业家对下属的激励和引导,我相信只要做好了,中国企业会迎来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