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实际上“义”的“执行细则”,应当做什么事情、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都要遵从这个礼。仁是爱心,义是爱心的分配原则,而礼是“仁义”执行细则。仁是永恒的价值观,义要随情势的不同而修正。孔子主张“仁为本,礼为用”。比如过去为老板(君王)可以卖命,今天对老板尽现尽力即可。而因为礼是执行细则,它就必需要根据时代时时改变。比如,跪拜、土葬、守孝三年等早已经不适于今天的环境了。
生命的本质是反熵的,即使从无序到有序,所以爱生命就要爱秩序。礼的作用就是维护秩序。人类是群居动物,相互之间只要有交道就离不开礼的约束。广义来说,限制我们“为所欲为”的一切东西都属于礼的范畴。法律、法规、公司制度都是礼,就连挤地铁也要受礼的约束:在车门两侧排队、车来了要先下后上、快到站时提前往门口挪动、不在车厢内饮食、下雨天不要让伞弄湿别人的衣服……
如果说仁义是核心、是内容,礼则是外在形式。人们常犯的一种错误就是认为内容重于形式,不应当拘泥于形式。其实内容必需依靠形式来承载,否规内容会“面目模糊”、进而名实俱亡。比如《弟子规》讲: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过去对子女什么时候应当问候父母都有严格的规定。现在工作忙,想起来给父母打个电话。形式丢了,内容难道不会受损失吗?
子贡曾对孔子提议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所以,礼既应当与时俱进,又要有一定的延续与传承。对于仍然应当遵守的礼要大力提倡。
“礼”承载着系统熵减所需的信息。礼记说:礼,禁乱之所由生。前文讲过,孤立系统熵减(即混乱程度降低)需要物质、能量的信息。物质来自大地,能量来自太阳,信息(既礼)来自那里呢?
礼的内容看似庞杂其实有一以贯之的思想,那就是制礼时必须遵循的原则,那就是“理”。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可以这样比喻:理是礼的灵魂,礼是理的躯壳。比如上文说到挤地铁,“先下后上”是合理的。而“先上后下”因为不合理,根本就不可行。所以古人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除了所谓为“公序良俗”, 阻止人为所欲为的是自然法则,比如万有引力、勾股定律,人们只能认识进而利用它们,而不可能违反。所以,科学是礼的重要来源。科学证明“有理”的,比如雷雨雨天不要在旷野打伞,应当做为“礼”来遵守。
礼要随社会进步而不断修正才能合理、合义。比如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三年之丧”,早已没有了“合理”这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