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深化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多方面做工作,是一项带有探索性、实践性的工作,是观念、思路、方法、艺术的一项深刻变革,在认识上要有高度,工作上要有力度,思考上要有深度。要不断的适应新形势,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把精细化管理工作推向新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发展已由低质量的规模增长转向扩大优质资源总量,由粗放型的学校管理转向集约型学校经营,由只关注学生升学转向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校管理精细化,有助于学校管理迈上科学、规范与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教育是个战略问题,质量也是个战略问题,一所学校的精细化管理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服务等方方面面的质量和水平,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形象,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校本精神。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这是企业管理达到的境界,学校也同样可以借鉴。如何做到让教学管理归于平淡,让平时可能发生的教学问题都转化为例行作业,关键是要切实贯彻精细化管理的思想。
精细化管理就是管理责任的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重要性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学校管理的精细化既是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的目标,还是我们的标准。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思想,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我校结合办学实际,在“系统管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指导下,经过不断探索和科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精细化”管理思想和操作方法,即“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的管理理念和“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人人用心管”的管理方法。
为此,我们首先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1.组织建设
重视层级结构和扁平结构的有机结合,重视学校党政工团、学生自治组织和各种社团组织的整体化运作。提出了党政合力、分层管理、责任到岗、重心下移的管理体制,旨在将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凝聚在一起,在同一作用点上,朝同一方向,同时发力。
2.分层负责
组织的层级管理有扁平化管理不可取代的优势,但优势的发挥需要在责任分工上突出明确性和可行性。校党政一把手主要的任务是概念化管理,即重点研究理念、目标、方针、策略和决策等问题,为全校教职工导引方向;副职和部门主管的任务是实施思路化管理,将学校已确立的理念、目标等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思路;中层干部和年级、教研组负责人的主要任务是措施化管理,将已经明确的思路,细化为操作性极强的措施和方法;岗位教师、员工和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行为化的管理,将措施具体化为管理行为。
3.评价激励
在制度建设中,扩大激励性规章制度比重。主张将线性评价、立体交互式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让评价主体具有广泛性,体现评价的民主、平等,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旨在使全校师生员工随时随事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展的快乐和贡献的自豪。
4.约束规范
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交通的畅通。在关注激励制度建设的同时,约束、规范、惩戒性制度的建设永远是必须的。精细化与人性化是辩证统一的,治乱必先重典。新制度的建立,人性化应服从于制度化,因为新的规章制度更多的是一种规范和引导,久而久之,约束、规范下的行为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还需要强调的是约束、规范、惩戒应只有一把“尺子”。
5.原则指导
精细化的管理源自对管理活动的认识和对相关原则的把握。思想领先原则、目标导向原则、科学规范原则、层层负责原则、民主参与原则、情感催化原则、科学评价原则、机制激励原则等八条原则既是全程管理的基础,反过来又成为全程管理得以实施的保障,保证了全程管理以人为核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如何解决粗放型的学校管理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呢?
通过各种学习、研讨,鼓励教师把精细化管理思想转变为自己的认识。学校鼓励教师用自己所学到的和领悟到的思想大胆实践,不断积淀,并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经历了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各种思想不再是文本或书面上的东西,而是已经落实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行动,并能够加以例证和说明。
转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反复磨合,要允许教师有一个逐步认识和吸纳的过程。在教学理念的最初学习和研讨中,教师们习惯说的一句话就是“校长说如何如何”,当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思想形成教师的共识以后,教师不论在怎样的场合发言,无不都是“我认为怎样怎样”。
第二,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
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就要从大事着眼小处入手。一是从目标抓起,细化目标,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二是从组织上抓起,组织是学校管理的基础,通过健全组织,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使各项工作和活动之间和谐同步,让学校目标变为行动。三是从制度上抓起,学校规章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便于把事情做到公平、合理。四是从问题抓起,那儿有问题就研究到那儿,就解决到哪儿。五是从质量上抓起,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一种质量观念,而且把质量观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
第三,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实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宿舍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一方面可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师自我成就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人人明确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了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第四,教学工作日日清。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重视教学的“五环节”,杜绝课堂“显性”和“隐性”浪费。为使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精细化,就课前、课内、课后的教学和管理细节提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全校教师要牢固树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思想,使每一堂课、每堂课的每个步骤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都科学、规范、高效,力争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质量检查、“事后把关”、“秋后算账”转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
学校管理不同于足球比赛,不能只看输赢,只有把结果与过程有机统一,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如在教学质量评价上,不能只用及格率、升学率及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工作成绩,而应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应改变那种单纯总结过去的评定方式,给教师贴上“优,合格,不合格”的标签,把教师分等分级。而要慎重选择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帮助教师分析过去,探讨如何使教师明天更好地发展。
第六,管理的关键在落实。
管理的关键在落实。要特别赋予学校办公室新的职能,除了日常工作、接听家长意见外,更重要的是加强管理监督,过程控制。校办直接对校长负责,担负起全面检查、监督权,发挥了对过程管理的监控作用,随时检查各部门工作,定期通报,及时反馈,奖罚分明。在探索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重点抓领导干部蹲组包级制度的落实,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划分到相应的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各年级组则由校级干部任组长,其他干部任副组长,全面承包本年级的管理,明确责、权、利,要求人人会管理,时时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奖惩每月兑现,期末总评表彰。通过落实管理责任,变校长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这样一来,学校干部辛苦了,但管理效能提高了,大家心里高兴了。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