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寒冷的冬夜,东德的20岁小伙子克利斯偷偷攀爬柏林墙,他想要逃向另一边。
然而,几声枪声响后,克利斯的前胸中枪,他很快就断了气。
他是这堵墙下的最后一个遇难者。射杀他的东德卫兵名叫英格·亨里奇。
九个月后,柏林墙被推倒。
在1991年9月,统一后的柏林法庭上,备受世人关注的“柏林围墙守卫案”开庭,追究亨里奇的法律责任。
亨里奇的辩护律师辩称:“亨里奇是一名守墙士兵,他只是执行命令,他没有其他选择。如果要说有罪,那罪也不在他身上。”
在当时的旁听席上,大部分人也都默认了亨里奇是无罪的。
但主审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却不认同,他留下了一句名言:你没有不开枪的权利,但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
最终,亨里奇被判刑。
也许,你也会说这个案例里的亨里奇是罪有应得,像“枪杀翻墙者”这样的坏规则就不应该遵守。
然而但是,你如何知道什么规则是好,什么规则是坏?什么规则该遵守,什么规则不该遵守呢?
02:
我们以2021年7月24日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为例。
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家长们被课后培训班的费用压得节衣缩食,孩子们被课后培训班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
所以,当时政策一出台,社会上一片叫好。
然后,渐渐地,风向有些变了。
教育部的全国巡检打击力度渐渐小了,各种打擦边球的教培补课渐渐冒头了,偷偷去补课的家长和孩子又多了。
甚至,网红“铁头”在今年8月举报杭州新东方违规补课后,不但没有得到“扬善惩恶”的广泛赞誉,反而遭到了骂声一片,不得不偃旗息鼓暂避风头。
你说,“双减”这个规则是好,还是坏呢?
如果不好,为何国家会发布,而且有大量教育界人士和家长支持?
所以,一个规则是好还是坏,并不那么容易判断。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哪怕你认为“双减”这个规则是好的,但你遵守的话,自己孩子的成绩可能下滑,而偷偷补课的孩子成绩却跑前面去了。
那到底要怎么做呢?
要确定如何做,你必须先弄清楚规则的类型及其本质。
03:
规则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三种类型,如下图:
1、自然规则
社会规则是人“发明”的,自然规则则是天然就存在的规则,是被人类“发现”的。
常见的自然规则有:朝霞不出门(会有大雨);打雷不要站在树底下;越鲜艳的蘑菇越不能吃等等。
这类规则体现的是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无数前人冒着风险、替你趟雷,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历经多年才摸索出来的,可以说是老祖宗给你的馈赠。
所以,自然规则非常值得你去遵守,因为它能帮你很好地抵御风险。不遵守的话,只能用“傻”来解释了。
2、指导型规则
指导型规则是一种社会规则,虽然是人为制定的,但更多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经验沉淀,只不过以规则的形式作为呈现而已。
常见的指导型规则有:三代以内的近亲不结婚;车辆转弯和变道先打转向灯;不要高空抛物等等。
这类规则的目的是给你经验指导,不仅能帮你规避风险,还能给你带来好处。
比如,三代以内的近亲不结婚这个规则,能帮你生出更健康聪明的后代。
变道打转向灯这个规则能帮你减少被后车撞的风险。
指导型规则既然有利无害,也非常值得严格遵守。如果你没有反社会的人格,不遵守的话,只能用“坏”来解释了。
3、约束型规则
约束型规则是另一种社会规则,这种规则是自上而下制定的,体现的是规则制定者的意志和利益(或利益的平衡)。
我们平时见得最多,争议最大的就是这类规则,因为这类规则的本质是利益的博弈和分配,而且经常会变。
像前面的“枪杀翻墙者” “双减”就属于这类规则。古代的忠于君主、女子必须裹小脚、要三从四德也属于这类规则。
在一个正常状态的社会里,遵守约束型规则,是一个人风险最低的处事模式。
既然是风险最低,自然收益也就是最低的。
就跟一个人一辈子坚持蹲在家里不出门一样,虽然规避了各种日晒雨淋、交通意外、被骗被抢的风险,但同时也失去了可能出门遇到贵人、捡到宝的额外收益。
而不遵守约束型规则的人,虽然可能会获得更多受益,但相对应的也带来了额外的风险。
我们举买房时的贷款为例。
按揭贷款的利率是以5年期的LPR为基准,如果是二套的话,在一线城市,首付要房价的5~8成,年化利率至少过5%。
这类贷款利率是以一年期的LPR为基准,不管你是一套还是二套,都可以贷到靠近房价的7成,年化利率只有3%左右。
前者遵守了规则,首付款和支付的利率都高了不少,好处是完全合规,没啥风险。
后者没遵守规则,首付款和利率都省了不少,坏处是有风险,可能会“东窗事发”,被银行要求提前还贷,还不上的话房子就被低价拍卖,钱房两空。
因此,所谓遵守规则的人最吃亏,指的是:遵守约束型规则的人不会有任何超额利益的回报,甚至有时还会被不守约束型规则的人夺走部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