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总
我作为一个中年男人,听过身边太多男女对婚姻的懊悔。
但是今天不谈婚姻,或者说,不止谈婚姻。
我们谈谈人生的选择。
看完之后,你会明白为什么你会和错的人结婚,也会明白为什么你总会做出错误选择,还有,如何才能把选择做对。
很多时候我们回忆起当初的某一个决策,或者某一个动作,经常说“要是当时我不走A这条路,而是选择B路就好了”。
没错,我也说过这句话。
有时候,我回忆起10多年来职场里的点滴,我想说如果用现在的视角去看,其实选择还可以更多,更聪明,收获更大。
可是如果诚实的回忆,我会不得不承认。
承认回到当初的那个时点,我的决定已经是在“综合了已知所有信息”之后,可以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
因为当时的我,并不是今天的我。
我是这样,你们一定也是这样。
人的选择怎么来的?
不管什么人,选择一定是由了解的信息,和价值判断两方面构成。
价值判断先不提,如果你得到的信息没有变化,回到过去,你的选择也不会有变化,命运的齿轮依然不会转动。
所以,与其在技术细节上懊恼,不如诚实的(再次出现这个词)问问自己,如果,我是说如果,要做出一个不同的B选项,在那个时点,你必须了解到今天的你知道的哪些信息,才足够?
我的答案是,“前瞻性”。
周围人在做什么,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周围做成过的那些人,当初是怎么做的?怎么做成的?此刻的他们又正在做什么?
对于一个发展正常(或者叫缓慢)的领域来说,了解到周围做成过的人的行为,你大概就已经具备一定前瞻性了。
比如20年前看到香港房价,去深圳买房的人,这叫基于地域的“时光机”。
15年前看到国外互联网的风起云涌,回到国内创业,赶上国内互联网第一轮大发展的人,这叫基于产业发展的“时光机”。
不需要什么学历,知识,背景,绝大多数前瞻性不靠什么洞察,看到了你就知道了,知道了去做就容易做成。
当然,时代发展的加速度越来越大。
每一个领域都或多或少变得没那么慢了,大家对于信息的获取正在逐渐趋同。
这时候比的,更多是价值判断或者说认知。
诺基亚被苹果淘汰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我一个朋友,我最近才知道他当时和两个团队都走得很近。
前不久他跟我讲,说那会儿当诺基亚的团队还在讨论手机怎么设计,才可以更耐摔时,前来交流的苹果工程师讨论的重点却是苹果的美观,至于屏幕会不会摔碎并不重要。
这里的认知区别在于:
诺基亚还在注重手机的功能和耐用程度,苹果已经把手机看做是一种对审美有追求的工艺品,来思考它的设计了。
在苹果的构想里,面对一件价格昂贵的工艺品,用户摔碎手机屏幕做出的反应不应该是“为什么这么不经摔?”而应该是“为什么我这么不小心?”
正是因为屏幕的脆弱,才体现了工艺品的精致和稀缺(昂贵)。
最赚钱的商业模式,是对消费者的PUA。
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苹果在满足用户需求上,比诺基亚领先了一整个时代的事实,至于身躯巨大的诺基亚即使理解,也无法转身,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这就是关于选择的两点提示。
一点是信息,另一点是价值判断(认知)。
我个人认为在相对低层次的竞争里,可以认为大家的认知是雷同的。
人和人对于某一件事的反馈更多取决于信息的多少,和稀缺程度。
比如说求职。
你之所以找不到好工作,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你不知道还可以去那里,用那样的方式来找。你知道了,你就能做到,就这么简单。
再比如婚姻,我们假设同一阶层认知接近。
你的错误并不在于当初要不要选择对方,而是,你有没有让自己认识更多可能的人。
从而增加信息输入,和选择的多样性。
许多悲剧的发生,恰恰是在还没来得及认识足够多人,并且通过对方的反馈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就匆匆做了决定。
而在更高层次更复杂的领域,比如商业,信息尽管也非常重要,决定结果的还是人和人的认知。
真的就像马云说的“从看不到,再到看不起,再到看不懂,最后看不见”,别人当初对你高攀不起,后来一骑绝尘将你甩在身后,这背后是人家一出手就高你一等的价值判断。
张一鸣也说过类似的话,“人和人的唯一区别在于认知”。
之所以平时我们都在比拼学历,比拼资历,证书,职级,还是因为大家层级差不多,所以认知都差不多。
看不见的认知谁也不比谁高明,自然拼看得见那些了。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个小故事。
前几天我看段永平的专访,他说他们当初给手机“oppo”取名的时候,花了很多钱,在全球上百个国家做名字的语音调查。
也就是说,当这个手机品牌来到别人国家的时候,要让普通人读起来都不违和,朗朗上口,这样才可能好卖。
最后他们选择了“oppo”。
来看oppo今天的国际化,段的团队当初认知已经达到怎样的水平,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