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四件事,让你和蔡康永一样会说话

虽然对《康熙来了》的落幕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当蔡康永完美地退场,一个背影,一番告别的话,依旧还是把很多人都说哭了。

 

    毫无疑问,蔡康永是娱乐圈最会说话的人之一。

    正如小S所说,蔡康永最会说话的地方在于绝对不会有意或无意地刺伤你,同时还附带一两句小夸奖逗得你心花怒放。难得的是,做出这一切的时候,他还能让人感觉那么真诚而并不滑头。 

    会说话并不在于是否准确地表达了自我,那仅仅是善于演讲罢了。让听话的人高兴并愿意做出反应才是最终目的。所以蔡康永强调,他关心的是说话之“道”,而不是说话之“术”。听众高兴了,接下来发生任何事情就都顺理成章。 

    “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精明的上海人蔡康永如是说。

 

想像蔡康永一样会说话么?

首先,请记住这四件事:

 

1. “我的说话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

    “你去签离婚协议书的时候穿什么衣服”、“你怎么会没有小开追”、“18岁才初夜是不是太晚”,这些令人尴尬而不失尖锐的问题,换一个人说那就是“恶毒”,但为什么一旦被蔡康永说出来就永远显得那么斯文,那么理所当然呢?

 

    首先他的信念是“适度的挑衅,绝对能让谈话热络”。

    尖锐并不一定是坏事,就算是文艺青年,也未必不想辩论他是否在写论文时作弊,就算是60岁的路人叔伯,可能也很想聊第一次性经验。

    自以为善意的体贴,反而可能令他们因为错过了难得成为话题中心的资本而感到失落。否则,惺惺相惜、顾影自怜这些词是为了什么存在的呢?

   

    换位式的说话,远远不是机械地一句“你的苦我都知道”能诠释的,真实情况是,你真的很难“了解另一个人所受的苦”,而如果你不能了解,宁可不要这样说,还显得更加真诚。

诸如“你最近是不是因为离婚压力很大,所以才会吸毒的?”迂回式的尖锐,可以说是讨巧,也可以认为是贴心的,事先留出了余地的。

 

    然而大多数人会容易忘记要给对方留余地,因为他们总把说话当成比赛,一定要有上风下风,一定要分出个你死我活。一旦遇到对方提出一个烂话题,战斗完全体们会兴奋地觉得终于抓住了错漏,纠结着不放。

    而蔡康永则会认为,这其实就像是,闻到有人放了一个屁,你通常都是怎么做的?最得体的办法或许就是默默地让它过去吧。

    说话中无所谓的胜利,就让给对方好了。

 

2. 每次想说“我”字时,都改成“你”或“他”

“初次跟别人碰面,约见的地点墙上是有镜子的,我会尽量让对方坐在可以照镜子的位置,这样就可以看看对方在和你谈话的过程中,是对你比较有兴趣,还是对镜子里面地自己的倒影比较有兴趣。”蔡康永这样解释他的环境个性论。

 

一般人的直觉是,既然对方对自己没兴趣,还有必要继续交谈下去么?但问题是,说话中到底是“我”比较重要,还是“你”更重要?

很多时候,你必须承认自己就是个听话的角色,向你倾诉的人也许需要你给她一点建议,但并不一定会喜欢另一个人也不断地插话进来,宣称“我也有过类似的故事”。

如同你总是觉得自己的故事最重要,自己的话题最有趣,让对方聊自己,他也会更有说话的兴趣。

 

不断把话题丢给对方的时候需要把自己当作足球比赛里的后卫,懂得自己的最大责任是传球,可参考的实用技术包括:“自己的问题要短,让对方的回答更长。问得越具体,回答的人越省力,回答的人越省力,就越有力气和你聊下去。”

 

这是会说话和说得好话的最大区别,前者能做到听众连晚上做梦都全是你,而后者,就像蔡康永说的,你需要懂得,你不是英国女王,离场时不必惊动大家。

 

3. 做自己和没礼貌只有一线之隔,永远不要吝惜赞美

“每次听到别人说,‘我这个人说话就是比较直。’我就开始冒汗,因为接下来一定会有一些被他归类为直接其实挺刺耳的话出现,比如‘你今天气色怎么这么差’、‘最近胖喽’、‘怎么还不结婚’。”这话听着真不像是百无禁忌的小S会抱怨的。

但事实是,做自己并不是可以不懂礼貌的借口。

 

蔡康永说他喜欢研究说话,是为了从中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在想什么,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论语》说“不因言举人”,对话令人格的无所遁形在于,除了语言的技巧,它不可避免地要暴露出人与人的关系,人相对于人的情感交锋;有道无道十分明显。

 

“别人骂你一句,你回骂他一句,这就叫吵架。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赞美,这就叫社交。”

 

蔡康永是无条件赞同赞美说话中的重要性的。

在他看来,故意去捏造赞美那当然虚伪,但如果是真的听说过,就算是转了三四手的赞美,也一定要不吝传达给当事人,这样不仅会让听的人很高兴,而且比你自己一味说一些空洞的赞美,要可信的多。

 

4. 应酬不是打牌,不用全力以赴或填太满

英文中有句话叫“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说话讨人喜欢,数量和频率并不是关键。

觉得寡言就等于不会说话,以及害怕冷场是连许多靠说话吃饭的主持人都会患上的说话综合症。他们不能接受谈话的中间存在空档,他们无法摆脱一个话题陷入僵局的噩梦,他们去参加派对,永远是从头到尾都在炒热气氛。蔡康永形容说,“好像网球发射机,只顾发射没感情”。

而对以为谈话遇到瓶颈,多讲笑话总是没错的人,他则评价说,讲笑话像翻跟斗,翻得好不好姑且不说,但其实很少人喜欢跟一个没事就翻跟斗的人一起走路的。

 

处理一个死结最快的方法是什么?正确答案是:直接把结剪掉。

同样,一个谈不下去的话题,其实根本不必用力挽救,另开一个话题即可。

“如果在相聚的两小时里面,你有三次让对方开心的笑,那对方应该是绝对不会记得你曾经提过几个无聊的话题的。”

 

事实上,说话中的适时停顿和空隙也是一种技能。

另一个以会说话出名的台湾作家吴淡如说过一个故事,有位企业家很不喜欢某一种员工:在他讲话时为了表示积极肯定,一直说“对,对,对”,问题在于“对”得不对节拍,反而给人一种企图打断谈话的感觉——对得不是时候,也是错了。

 

but,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说话的技巧?

说好的做自己呢?不是说不合群也没关系吗?

唔,蔡康永曾经出过一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他自己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让已经很讨人喜欢的你,在未来会更讨人喜欢”。

就是这样,谁又真的会讨厌被人喜欢呢?

这家伙果然很会说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说话  说话词条  一样  一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