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对学习口才的认识还是很片面的。
有的人说,我们不是每天都在说话吗?难道这不是口才?干吗还要专门去学习口才呢?对于这个疑惑,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朱先生还为此做过一个精彩的譬喻:说话就是我们平时的骑自行车赶路,而口才却是杂技团演员的自行车表演,这两者之间的距离还是蛮大的。所以,说好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好话才算是口才。
还有人说,口才是天生的,是遗传的,那个东西是学不来的。铁棒经过努力,是可以磨成铁针,但木棒怎么努力,也只能磨成牙签,永远成不了铁针,因为材料不对,努力白费。
其实,认为学好口才很容易和口才是天生的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跟学习其他技能一样,也是靠后天刻苦训练出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那些能言善辩、语惊四座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巨大成功的。
比如,古希腊著名政治家德摩斯梯尼,从小口吃,吐字不清,还有一个耸肩的坏习惯。这在正常人看来,他是不可能成为演讲家的。因为当时的雅典,一名出色的演说家必须具备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姿势优美、富有辩才等条件。事实也是如此,德摩斯梯尼最初的政治演讲是很不成功的,由于口齿不清,论证无力,多次被轰下讲台。但德摩斯梯尼不信邪,他认为自己能成为一名卓越的政治演说家,并为这个远大的理想付出了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为了积累自己的知识储蓄,他刻苦读书学习,竟然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抄写了8遍;为了改正发音习惯,他曾经虚心向著名的演员请教发音的方法,他还为此而把小石头含在嘴里朗诵,迎着大风和波涛演讲;为了能克服说话短气的毛病,他一边攀登陡峭的山峰,一边不停地吟诗;为了改掉说话耸肩的坏习惯,他在左右肩上各悬挂一把剑,或各悬挂一个铁球;为了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他在家里装了一面大镜子,每天都对着镜子练习演说;为了能安心躲起来练习演讲,他还把自己剃成阴阳头……经过12年的刻苦锻炼,德摩斯梯尼终于成了雅典最具雄辩的演说家。
再如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从小也不是一个口齿伶俐的孩子。他出身于农民家庭,长大后曾经当过雇工、石匠、店员、舵手、发木匠等。不过,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可他从不放弃过口才训练。为了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演说家,一旦得到一本好书后,林肯都会仔细阅读。当看到经典的句子,他还会忍不住大声朗读,甚至把它背诵下来。像《拜伦诗集》、《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名著,就是林肯经常背诵的篇目。另外,为了锻炼口才,17岁的林肯,经常徒步30多英里,到镇上的法庭去听律师们的辩护,看他们如何批驳谬论,如何做手势,如何运用气息让声音更好听。偶尔遇到福音传教士的布道,他也会仔细揣摩他们的动作和发音方法。听完后,在回家的路上,林肯就会迫不及待地学着律师和传教士的样子,将田野里的树桩及成片的庄稼当作听众,对着它们大声演讲,反复模仿他们的动作、神态、语气以及语调,以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长久的模仿,林肯的口才日益进步,终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思维敏锐、谈吐幽默的演讲家、雄辩家。
还有我国著名演说家曲啸老师,小时候更是一个性格内向,说话口吃的人。为了能够克服在众人面前说话结巴、一结巴就紧张、越紧张就越说不出话来的毛病,曲啸老师可谓是吃了很多苦头。比如,为了开阔心胸,训练心理素质,他常常早晨迎着寒风跑到沙滩上高声背诵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为了不放过一切“说”的机会,他积极参加辩论会、演讲比赛、朗诵会、话剧演出。日积月累,在高中阶段他开始崭露头角,有一次,在“奥斯特洛夫斯基诞辰纪念会”上,他拿着一份简单的提纲,一口气竟作了两个小时的精彩演讲。后来,经历了20多年的生活积累、人生磨练,他的口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终于成为中国四大演说家之一。
总之,上面所列举的几位名人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要练好口才,就必须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刻苦训练。
当然,练口才不仅要刻苦,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因为科学的方法可以使自己事半功倍,早日成才。笔者也坚信:只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每个人都会成为杰出的演说家。
说到口才训练方法,笔者突然想起曾经有一位学员告诉过我关于他如何训练演讲的一段往事。这位学员在参加演讲特训班之前,每天早晨都拿着一本《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在深圳的荔枝公园里面高声朗读,如此训练坚持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直到有一天,公园里的一位清洁阿姨实在受不了啦,她说:“小伙子,你就别练了,我听你朗诵都快两年了,还是老样子,一点变化都没有,这样一直练下去,有意思吗?”
所以说,进行口才训练是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选择了恰当的方法之后,还要选择恰当的素材,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让自己失去学习口才的信心和兴趣。
那哪些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呢?我们应该先从哪种方法开始训练呢?为了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好口才训练模型》,见(见图1-1)。
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