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开春斗志昂扬的动员会,为何第二天年轻高管陆续请辞? 50、60、70后的企业掌舵人,如何引导80、90、00后的消费潮流? 冯巩冯大爷满嘴网络流行语的小品,为何总感觉有点别扭?
有一次,我参加某企业的开春动员会。就是春节假期后的某天,老板把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召集来,给大家打打鸡血:年过完了,收收心吧,该干活干活该搬砖搬砖。
这次动员会由老板主讲,声情并茂讲了两个多小时。主要内容是讲述他几十年的创业史,各种励志,然后说到如今形势严峻,期望各层管理人员与公司同舟共济,共度难关,怀着感恩的心投入工作,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该老板很有学识,也很有魅力,说实话,我在现场被打动了。然而接下来的剧情却十分狗血:第二天,三名被公司寄予厚望的年轻管理人员递交了辞职报告,且态度十分坚决。不带这么玩的啊,这打人专打脸啊!
一名80后的辞职人员这么跟我讲的:本来有辞职的念头,但还在犹豫;听了老板讲话,立即决定辞职,一刻都不能待了。靠,讲的什么东西,你创业关我鸟事,我能得到什么,公司形势不好,我年终奖还少发了,还让我有感恩的心,你才该有感恩的心才对。
后来,这哥们又补了一句:“苗老师你不知道,天天这样,给我们洗脑,听得郁闷死了!”
这就是典型的他们80、90后心态。
再看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的一段管理“鸡蛋汤”。
任何团队的核心骨干,都必须学会在没有鼓励,没有认可,没有帮助,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退路,只有压力的情况下,一起和团队获得胜利。成功,只有一个定义,就是对结果负责。如果你靠别人的鼓励才能发光,你最多算个灯泡。我们必须成为发动机,去影响其他人发光,你自然就是核心。
该“蛋汤”在朋友圈迅速流传,据说还是马云的话,只要人成功了,任何别人想说的话都会被按到头上。反正老苗是不信,因为马云还言之凿凿说过截然相反的话,大意是:一个人离职,无非是因为不爽,要么对人不爽,要么对钱不爽。马云要是没有人格分裂的话,相信说不出上面的“鸡蛋汤”。
如果你仔细观察朋友圈就会发现,转发上述蛋汤的基本都是60、70后,绝少80后,如果有90后绝对是珍稀动物。年轻人面对类似问题的考虑路径是这样的:一个团队,没有鼓励,没有认可,没有帮助,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退路,只有压力!靠,这特码是什么团队,早点解散,老子(娘)不伺候!
对这个蛋汤的态度,能够反映出目前社会上激烈碰撞的两对理念: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精英主义和平民主义。
我们50、60、70后,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成长过来的,受的是集体主义教育。我们想的是努力、拼搏、鲤鱼跃龙门,脱离农村,变成精英,成为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我们接受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而85、90以及以后的00、10后们,他们从童年开始就有比较富足的生活,十岁之前可能就去了很多国家,什么都吃过见过玩过,习以为常。没有那么强非要出人头地的动力,对一些励志的、高大上的内容会厌倦甚至反感,他们会对戴着虚假面具的伟光正内容进行嘲讽、扒皮,喜欢围观“没穿衣服的皇帝”;对于自己不太明白但感觉有些假的事情或者人,一律归为“装逼”,“撕逼”则是他们最大乐趣之一。由于文化的多元性,更加尊重人性的个人主义是他们更能接受的。
老苗无意来分析理念的优劣是非,只想藉此来展示营销界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国内企业的掌舵人,基本是50、60、70后的,协助老板制定营销战略的多数是70后少数是80后;但我们的市场已经以80、90、00后为主力,而且消费的潮流也是由他们主导。
品牌和产品拥有者精英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念,与市场主导者平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理念,形成了目前中国市场最大的矛盾冲突。
很多企业老板和HR已经在管理方面深有感触,觉得现在的员工“不好管”了、“搞不懂”了。而实际上,市场上此类问题比管理中严重的多,毕竟在管理中,年轻的员工话语权还不大,是“弱势群体”;而在市场上,对不起,他们是强势群体,而你才是弱势群体。
如果你还感受到,对不起,那你一定是陷入了另一种意义的“YY型营销”。
一朋友向老苗吐槽某火腿肠广告:一对母女对话,女儿叫妈,问“我的XXX火腿肠呢”;妈答应道,你的XXX火腿肠正在微波炉里加热呢,两分钟就好,然后嗔责女儿:“吃了二十年还吃不够”。
朋友的原话是听了就想吐,以后打死不买,全家谁都不能买,甚至要找他们厂家换个广告创意,“太恶心了,什么玩意吃二十年还能吃不够?”
这就是理念的不同,在老一代物资短缺年代过来的人会觉得,一个火腿肠能够被人连续吃二十年就是产品品质好的象征,但对不起,这家企业真的是YY了,对物质富足时代的人来说,除非是基本物品油盐酱醋米面,强调一个东西连续被吃二十年本身就是件很恶心的事。
十几年前,我们开经销商大会,邀请函是这样写的:
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创新永无止境!有些时候,错过一次机会,就会错过一个时代!潮起潮落,云卷云舒,谁持彩练当空舞?雅客,总想走在最前面!
这在当时的经销商看来是很有煽动力的,觉得你的会议肯定牛逼大气上档次,可如果是对现在的年轻创业者这样说,就是不说人话了。
他们可能会标题党一下,“史上最没节操创业大会,你是来啊还是来啊”;也可能直接就写“能邀请你就不错了,也没空做设计,别端着别装逼,能来赶紧的”。
当然也不一定屌丝气质这么浓郁,也可以是“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装逼范儿;也可以是直白的告诉你“为什么有人讲话特别‘撩妹’,而你却只有乏味,来,参加我们的当众演讲的训练营”。
不管是哪种风格,能打动他们的必须是属于他们的语言,属于他们的沟通方式。
很可惜,目前我们非常多老一代营销人在沟通方式的使用上。还沉浸在精英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陈旧观念中。
“国货当自强”、“中国人的骄傲”的国家民族牌;“更营养更健康更多选择”,这种从短缺时代过来人觉得更诱人的产品利益;“行业领先、引导潮流、产业航空母舰”之类的精英主义诉求;目前仍充斥在广告、企业宣传资料、展会展示、产品包装中,让人避之不及。
还有的企业则走向了另外的极端,自从可口可乐的“昵称瓶”和“张君雅小妹妹”火了之后,“卖萌”和“犯二”在食品行业中大肆流行:卖酸菜的叫“翠花”,卖薯片的叫“土豆兄弟”,做坚果的叫“歪果仁”,而实际产品内容和设计都跟之前没多大变化,就是起了个网络化的名字,找了一堆网络流行语放到产品宣传资料上。
有企业老板曾经问我,对食品界这种普遍卖萌犯二怎么看,老苗的回答是:“您觉得这几年春晚,冯巩冯大爷满嘴网络流行语的小品好看吗?”
其实,任何时代的主流都不会讨厌高大上,现在年轻人不喜的是假“高大上”和过多高大上带来的压力。只要你够真诚,少务虚,传统的产品、企业、品牌还是能够获得年轻人的青睐的。年轻的小鲜肉讨人喜欢,有魅力的老干部也很有市场。杜绝高大全,把自己的企业和品牌立体化展示,才是跟年轻人有效沟通的不二法门。
老苗之前讲过,人的行为模式是几十万年进化形成的结果,不会因近些年巨大环境变化就会有彻底颠覆。而现在年轻人的行为,恰恰是人类最本质的行为模式面对新环境的反映而已。
这就更需要企业和品牌掌握消费行为模式,理解新的社会环境带给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放弃自我YY,用最真实的、年轻人认同的营销方式打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