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问题是老生常谈话题,但是在现实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瑞典人扔垃圾是一个“复杂过程”,但这个过程恰是国民素质的表现,是国民对环保意识的提升。文章主要从瑞典人如何使垃圾回收率的比例高达99%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从“儿童-家长”、“家庭-社区”、“超市-企业”、“奖励-惩罚”,多维度设计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其他国家学习的优秀案例。
分类分的不仅是垃圾,更重要的是意识
瑞典用一代人培养国民垃圾分类意思,而我们将需要更长的时期。瑞典政府针对垃圾分类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建设垃圾分类制度、生产者责任制度、押金回收制度等,引导国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但意识的培养与形成是需要长期的过程,从生活中的点滴开始,从每个国民开始。而我国的垃圾分类制度尚不健全,缺少引导鼓励与奖惩机制,除此之外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环保产品无法推广、垃圾分类意识未能提升、有了制度未能实施等等问题,可以参考学习瑞典相关措施。
规划借鉴
目前垃圾回收率最高的国家是瑞典,他的比例可以达到99%。有36%的垃圾被回收使用,14%的垃圾用作肥料,49%的垃圾作为能源被焚烧。瑞典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只有1%无法利用,其它垃圾都可再利用。而欧盟平均需要处理的无法利用的垃圾占垃圾总量的38%。那么,瑞典是如何做到如此高的垃圾回收率的呢?①垃圾分类细致。有机垃圾就用于生产沼气,可回收垃圾经过处理后会被重新循环利用,而可燃垃圾则会用于垃圾焚烧发电。②从儿童开始,由孩子教育父母;③从企业和消费者开始,奖罚适当引导意识培养。
规划背景
瑞典在培养国民垃圾分类意识上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时间。对于那些偷懒不愿意去分类的人,瑞典政府重新设计垃圾容器来提高乱扔垃圾的难度,例如,把扔瓶罐的容器口设计成小孔状的,把扔硬纸盒和纸板箱的容器口设计成信封状的。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乱扔垃圾的现象。如今,每个瑞典人都在实现着他们的环保梦想,即通过大规模的回收创造一个高效有益的自然体系,一个“人人都回收”的社会。
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传统
政府对国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他们先是把这个概念引入学校,教育孩子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再由孩子们回家后告诉大人。这样,瑞典政府仅在培养国民垃圾分类意识上就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时间。
• 电池、生物可分解物、木质材料要分类;
• 有色玻璃和其他玻璃要分类;
• 铝和其他金属要分类;
• 新闻纸和硬纸盒也要分类;
• 这两种纸以外的纸则属另外一类。
此外,瑞典人对这些垃圾进行如此细致的分类之前还要进行清洗,因为有奶渍的牛奶盒不能回收,带有标签的金属罐也不能回收。在他们看来,这样做是有益于环境保护的。
瑞典有专门的垃圾收集服务者,但他们只收集特定的垃圾,一般是生物可分解的剩菜残羹。
对于没有被收集的垃圾,瑞典政府在大多数的社区设立垃圾收集中心,在其中放置许多标有颜色标识的垃圾容器,以方便人们将已经分好类的垃圾投入专用的垃圾容器。
因此,如果没有提前分类,扔垃圾时就会犯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人们进行垃圾分类。但是,总有一些偷懒的人,不愿意去分类,瑞典政府对此作出了回应:
重新设计垃圾容器来提高乱扔垃圾的难度,例如,把扔瓶罐的容器口设计成小孔状的,把扔硬纸盒和纸板箱的容器口设计成信封状的。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乱扔垃圾的现象。
但这似乎还不够,因为一些不愿分类的人来到垃圾收集中心,干脆直接把垃圾放在垃圾容器旁边一走了之。当然,政府对此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支付薪金设立监督员在垃圾收集中心进行监视,以查明未按规定进行分类的投放者,对他们绳之以法。不过这种略带偏激的做法因为遭到人们的反对,最终并未成功实施。瑞典这种强制的回收体制是按以下流程设立的:
首先,消费者对垃圾进行清洗、分类并将其运送到收集中心,然后由政府委任的垃圾收集服务者将其运送到区域中心,在那里垃圾将被回收利用,未回收利用的垃圾则被运到集中的回收工厂进行再生利用或焚烧,最后剩下的垃圾将以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
首创生产者责任制度
早在1994年瑞典政府就提出了“生产者责任制”,即法律规定生产者应在其产品上详细说明产品被消费后的回收方式,消费者则有义务按照此说明对废弃产品进行分类,并送到指定的回收处。十多年来,生产者负责回收物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产品包装、轮胎和废纸,到汽车和电器产品,再到办公用纸、农业塑料和废旧电池等。
对于那些没有能力组建回收再利用体系的企业,瑞典成立了专门机构,如REPA(生产者责任制登记公司),使他们可以加入这些机构并交纳会费,让机构代为履行生产者责任制的义务。这些专门机构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宗旨是为瑞典企业界和环保事业服务。这样一来,瑞典的生产者责任制度迅速普及,这一制度以其经济激励的手段使得企业从根本上实现了垃圾减量化。
超市里的回收文化
瑞典的超市在垃圾回收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瑞典,你会看到有些人专门拾捡饮料瓶,然后在超市兑换零钱;你还会看到逛超市的人们会习惯性地带着空饮料瓶和易拉罐,因为这些包装物退还时可以返还押金。
在你购买饮料时,除了饮料价格外,你还必须按照包装上标签标识的押金额支付押金。饮用完后,你只需将饮料瓶投入超市门口的专用回收机器,按下按钮,就会有收条打出,最后凭此收条可在超市购物或兑换现金。这就是著名的“押金回收制度”。如今,这一制度已被扩大使用,例如,一些强制回收的产品在生产之前就需要向环保部门预缴押金,只有在产品检验达到回收比例之后,押金才能返还。可见,押金回收制度在垃圾回收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
向无化石燃料国家迈进
与此同时,在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去年宣布的最新财政预算草案,草案显示,从今年开始,瑞典将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投资规模,朝着全球首个完全脱离化石燃料的国家迈进。“瑞典已经准备好向全世界证明,即便没有化石燃料也行得通!”勒文在日前联合国举行的一次大会上发表讲话称,“孩子们应该在一个‘无毒害’的环境中成长,这是我们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
按照这份财政预案规划,瑞典今年将拨出45亿瑞典克朗(约合5.45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其中将扩大绿色设施的筹建规模、投资更多太阳能电池板和风机、促进更清洁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加速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的发展,同时还计划增加环境税。
“全面脱化”现实么?事实上,瑞典拥有自己的航空业、核工业、汽车制造业、先进的军事工业,以及全球领先的电讯业和医药研究能力。此外,瑞典还是欧洲最大的铁矿砂出口国,截至2014年,该国已探明铁矿储量约36.5亿吨,铀矿储量约25万至30万吨,北部和中部地区还有硫、铜、铅、锌等矿产资源。
拥有这样复杂的工业背景,要实现“全绿”并非易事。尽管如此,瑞典在绿色产业的成绩仍然让人刮目相看,该国目前约2/3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计划2020年前减少40%的碳排放量。彭博社分析认为,瑞典政府虽然并未针对“零化石燃料”设定具体日期,但斯德哥尔摩有望在2050年全面摆脱化石燃料。
典型范例
瑞典哈马比生态城
“Hammarby”在瑞典语中的意思是“临海而建的城市”。它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城区东南部,尽管街区风貌、人口密度已经象郊区,其实离城中心直线距离不过三四公里。上世纪九十年代,斯德哥尔摩市区人口持续增长,市区居住密度越来越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区计划应运而生。这一计划主要位于一些离市区不远的前工业用地上,旨在发展成为市区的延伸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住需求,而非建立一个新的郊区。
水岸新区在能源再生利用、废水处理、地表水收集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非常出名,是名副其实的可持续发展社区。
水岸新城主干道旁边的这栋小玻璃房子GlashausEtt是环境信息中心,面向本地居民和参观者提供能源垃圾水处理等设施的综合性功能整合示范。
道路边拓宽的机动车泊位、自行车停车位、无障碍设计周到细腻。倒U型的树木护栏和标识牌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是锁自行车的栏杆。
居住区以四到六层的多层住宅为主,也有少量高层公寓。
周末的早上,居住区内活动的人群。
垃圾分类装置,清洁美观。分门别类投进去后,粗大的管道直通地下室的垃圾处理间。
穿过哈马比长长的街区,一些仓库设在社区边缘,这里就是垃圾处理终端。在这里,强劲的电泵将整个城区的垃圾从管道里抽取到这个地方,纸张的归纸张的管道,瓶子归瓶子的管道,然后回收;
生活垃圾归生活垃圾的管道,或是提取天然气,或是燃烧发电,总之都将重新变成新能源回到社区之中。
这里完全由电脑控制,除了机器的运转声,这个垃圾的终端既看不到一点垃圾,也没有一丝异味。因为有这样的处理系统,海城哈马比的垃圾回收率在70% 以上,其中家用垃圾的转化率更是高达95%。在哈马比,只有很少一部分垃圾被填埋。
而在美国,平均垃圾利用率的数字是35%,其中加州是48%;中国的垃圾回收率也不足50%。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减少会产生垃圾的消费开始,实施5R原则:
Refuse 拒绝购买
Reduce 消费减量
Reuse 重复使用
Repurpose 改造利用
Recycle 循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