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即将满一年,在末端处置设施,我感到了显著的变化,比如分类后干垃圾热值大幅提高,每吨垃圾发电量明显增加。”上海城投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总经理朱四六有感而发。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长足进步,体现在前端、中端、末端的各个环节。据市绿化市容局统计,居住区市民自觉正确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率达到95%以上,截至6月中旬,全市居住区和单位平均得分都达90分以上。
6月28日上午八点半,家住徐家汇花园的居民陈丽芬,提着两袋垃圾来到小区的智能垃圾厢房门口。左手一抬,干垃圾的感应门打开了,把干垃圾丢进去之后,再抬起右手,湿垃圾桶的门也开了,湿垃圾破袋入桶,塑料袋往边上干垃圾桶里一丢,再移步到边上的洗手池,手一伸,水一冲,整个丢垃圾的过程,半分钟不到就完成了。
记者看到,小区智能垃圾厢房的四分类区域,颜色鲜艳,为了方便居民分类投放,还特地在投放门的上方增贴了标识,并打了灯让居民在晚上也能看清楚。此外,由于天气炎热,在常规早晚各三小时的投放时间外,小区的两处垃圾房还错时增设了中午一小时的投放时间。为了让居民们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垃圾箱的一套监控让不文明现象变得可监督,更防止了非开放时间段垃圾箱房门口的小包垃圾和危险品丢弃。
汇园居委党支部书记郑刚说,“垃圾分类一年以来,我们的第一场战役是打得比较成功的,在后续巩固方面,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一方面我们继续加强宣传教育,督促居民们养成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的志愿者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今年疫情期间,小区对垃圾厢房进行了微改造,边上洗手池原本需要手动开关的水龙头,换成了感应式的龙头。此外,库房新增了消杀设备,每天消毒确保安全,这些好的做法将一直持续下去,成为常态化管理。
刚刚倒完垃圾的陈丽芬,对于自己小区的垃圾厢房,很是满意:“我们的保洁人员把垃圾厢房打扫得像自己家里一样干净,一点味道也没有。我妹妹住在浦东,也是小区的书记,每次来我们这里做客,都要来垃圾厢房拍几张照片,说是要拿回小区去推广呢!”
一年来,徐家汇花园的干垃圾量从37桶/天降到24桶/天;湿垃圾量从2桶/天提高到10桶/天;投放准确率从5%提高到98%以上;居民知晓率从30%提高到100%;居民参与率从年初10%提高到99%以上。
“上海分类质量在线”APP:提高垃圾分类收运质量
垃圾分类后的中间运输环节,关系到分类成效和市民积极性。在上海日旭环境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徐家汇作业队,一款名叫“上海分类质量在线”的APP正不断提高着垃圾分类的收运质量。
为扎实做好徐家汇地区的干湿垃圾分类收运工作,公司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并确定了专车专用、认桶作业、台账记录、质量反馈的工作要求,通过“不分类、不收运”督促服务对象做好垃圾分类收运。通过前期试点及不断增加收运班次,徐家汇地区实现垃圾分类收运全覆盖。
在沿街商铺分类收运工作中,由于沿街车辆收运比较困难,公司采用了电动双桶三轮车定时定点上门收运的模式,在做好垃圾分类收运的同时,有效杜绝垃圾桶游街现象。目前,徐家汇街道范围内18条道路,58家沿街商铺实现了上门收运全覆盖。街道的垃圾量原本是干垃圾每天190吨左右,湿垃圾和餐厨垃圾总共90几顿。但自从今年1月开始实行分类收运全覆盖后,截至2020年6月,所收运的干垃圾量较2017年下降约52%,居民区湿垃圾收运量增长约390%,餐厨垃圾收运产量增长约655%,分类收运成效显著。
"2019年,我们总公司发了三张拒绝清运的通知书。”徐家汇作业队队长助理何俊告诉记者,对于每天清运的垃圾,收运人员一旦发现不合格点位,就直接拍照取证上报班组,由班组长审核后上报平台。
“比如,湿垃圾里混有香烟盒、塑料袋等。将问题照片推送至街道及物业,使得管理部门能第一时间知晓情况,督促不合格单位即时整改,多次连续不合格企业将亮起红灯。”何俊说,“对于亮红灯企业,我们就会在运输工程中,带一份拒绝清运告知书给对方,并对其进行停运。不合格点位在进行整改并合格后,我们再进行清运。”通过多条线的监管,不断提高垃圾分类收运质量。去年7月共上报质量不合格点位67个,通过该系统的联合监管,现在的不达标点位已下降至个位数。
浦锦街道两网融合中转站:泡沫塑料冷压体积缩减近1/40
再过几天,浦锦街道就要迎来成立五周年的生日。作为上海市最年轻的街道之一,浦锦街道紧跟垃圾分类新时尚,在2019年12月就投用了一个堪称“样板房”的两网融合中转站。
中转站位于塘浦路1068号,占地面积约15亩,守门的是一个用可回收物打造的巨型“变形金刚”。进门还有许多工艺品,都是由一件件不起眼的垃圾再利用制成的。比如用废旧轮胎制成的老鹰用了180个废旧轮胎,用废弃矿泉水瓶做成的“海绵宝宝”用了290个矿泉水瓶,用“报废汽车零部件”做成的“骏马”用了673个汽车零部件……
整个中转站由办公区、过磅区、卸货区、分拣区、存放区、打包区以及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制作区构成。这里的“看家之宝”是泡沫塑料冷压设备,中转站负责人刘星告诉记者,泡沫塑料的材质轻、体积大、运输不便,回收价值很低,“送到我们这里来进行压缩,吐出的是泡沫块,体积缩小了40倍,减少了废弃物的体积、节约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处置效率”。
中转站采用线下定时定点回收和线上预约回收两种模式,有时附近居民也会提着一些黄板纸、矿泉水瓶来交投,中转站也来者皆收。自主研发的系统还可以实时采集相关区域内的各项线下活动,包含回收人员、巡查人员、当日价格、居民订单、用户属性、回收品类相关重量、交投频次和实时库存等相关数据,实现大数据管理。
据浦锦街道管理办统计,目前中转站的可回收物收运、存储最大日处理能力约为120吨,可满足浦锦街道居民、商业广场、企事业单位等可回收物的收集、打包、存储、转运的需要。下一步,中转站将结合绿地小品改建,将“可回收物工艺品”用于街面景观打造,以更丰富的形式展现绿色经济形态。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分类后干垃圾热值大幅提高
生活垃圾处置的最后一站来到老港固废基地。走在这座花园式工厂,没有任何可见烟、汽排出。目前,老港基地日处理生活垃圾约15000吨,填埋场保留应急功能。
在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总经理朱四六告诉记者,二期工程占地283亩,建设规模为焚烧处理生活垃圾6000吨/天,配置8条750吨处理能力的机械炉排炉焚烧线,设置3台50兆瓦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厂,“二期每吨生活垃圾发电量可达600kWh,比一期高25%,厂房屋顶还布设了2MW光伏发电设备,年发电量可达200万kWh”。
二期工程不但节能环保,而且也很“智慧”。工厂采用分散控制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对全厂生产全过程进行远程集中控制,控制设备包括了所有主、辅系统,所有操作均在中央控制室内完成。
全民垃圾分类给末端处置带来的变化也是显著的,朱四六说,分类后的干垃圾热值大幅提高,每吨垃圾发电量增加。“此外,由于垃圾性质变化和焚烧过程更稳定、彻底,可减少二恶英和重金属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垃圾含水率降低,渗滤液产生量减少,也可以减轻污水处理负荷,对于整体污染控制非常有利。”干垃圾分离出来投入焚烧后,也能尽早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湿垃圾粗油脂纯度超97%
湿垃圾的最终归宿又是哪里呢?记者来到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这里是上海市规模最大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设计处理规模每天1000吨,其中餐饮垃圾400吨,厨余垃圾600吨,主要服务于上海中心城区,显著提升了上海市湿垃圾末端处理能力。
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副经理张伟涛告诉记者,项目的整体工艺路线可以概括为“餐饮垃圾湿式厌氧消化+厨余垃圾干式厌氧消化+沼渣干化+沼气发电”。“首先,我们在预处理阶段对餐饮垃圾与厨余垃圾中的油脂进行最大限度地提取,提取出的粗油脂纯度可达97%以上,经过加工后可制作成生物柴油,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张伟涛说。
“其次,我们在国内率先引进干式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采用餐饮和厨余协同厌氧消化,使有机质能更充分地厌氧发酵,并生成更多的沼气、少量的沼液和沼渣。”沼气可用来锅炉供热、发电上网,年总发电量超2400万度。“沼液通过基地内的渗沥液处理厂协同处理,沼渣脱水干化后送往基地内的能源中心进一步焚烧发电,同时还对沼渣开展应用于土壤改良剂、微生物菌剂等科研试验,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张伟涛介绍。(记者 柏可林、王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