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评论
对教材插画来说,特别需要专业态度和反复打磨的工匠精神。
今天,“人教版数学教材”话题一连登上7个热搜。有网友指出,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内插画眼神奇怪、毫无美感,对比其他版本的教材插图存在明显审美差距。由封面新闻发起的一则10万多名网友参与的投票显示,大部分网友认为该教材插图“真的有点丑”,也有部分网友认为“感觉还好吧”。
据最新消息,@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已经声明:已关注到网上有关小学数学教材封面和插图的意见,及时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对社会各界好的意见建议虚心采纳,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提高艺术水平,充分发挥教材封面和插图的育人作用。同时,出版社将举一反三,全面评估所出版教材的封面、插图,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目前,教育部教材局也已关注到此事,介入调查。
此次出版社迅速反应,着手重绘,体现出其对公众意见的尊重。不过也要意识到,这次争议的出现,多少有些“意外”的因素,相关处理措施也更多是“补救式”手段。
人们不禁要问:如果没有这次大范围的关注和吐槽,是不是会长期使用这些插画?在教材出版之前,由谁负责执笔、选择何种画风、内容妥当与否,有没有经历过严谨的选定、评判和调整、完善的流程?出版前是否充分听取了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方的意见和想法?希望在后续调查中,这些关键事实能得到及时披露。
由于社会审美日趋多元化,有关教材插画到底丑不丑的问题,或许见仁见智。但作为重要的公共知识产品,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是不是存在程序性缺失,公众意见在教材审查环节有没有长期“缺席”,则应当被严肃审视。
青少年处于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小学教材构建着千千万万孩子的共同记忆。教材本身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审美和价值观的体现。其中,插画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很多网友就表示,过了十几二十年,自己还是会对瓜田里刺猹的少年闰土、杜甫像、三味书屋等老版插画印象深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内容当然不会一成不变,但是相关更新也要力求科学、合理、准确。对教材插画来说,就特别需要专业态度和反复打磨的工匠精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封面插图的执笔者、著名绘本画家景绍宗曾经分享:在每一册封面创作中,都历经了绘制线稿草图、色稿草图,与教材编写团队讨论,听取审查委员、各专业领域专家和百名特级教师建议,征询孩子们的想法,最终由政府相关部门审查等环节。每一个环节均有数遍乃至十几遍的修改调整,甚至会推翻重画。最终,封面作品也获得了广泛好评。
这一反复讨论、修改的过程,虽然看似不“高效”,却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低级错误的出现,对于插画画风不合适等问题,也能在出版之前及时发现、调整,从而呈现出更经得起推敲、更符合青少年心智发展水平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5月23日,教育部等五部门专门印发了《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针对大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追责情形和处理方式。具体到教材插画来说,对于执笔者的选用,就有必要经过充分、公平、透明的竞争流程,尽量避免“一言堂”。
艺术也许存在争议,但一旦被应用到教材中,就存在妥不妥当、合不合适的问题。也许比起这些插画到底“丑不丑”,教材编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公众意见能不能被及时征询、重视更重要。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