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也叫农历,但是农历却不一定是阴历,也有可能是阳历,因为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是为阴阳合历,而阳历是公历,所以可以说阴历是农历,而非公历。
在我们生活当中总会听到老一辈讲关于农历的日期,作为从未接触过此类事物的我们经常会疑惑农历究竟指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阴历还是阳历。所以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农历究竟是什么意思!
详细内容
01:
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农历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的成分,吸收了干支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由于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可以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等事。
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农历是阴阳合历,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农历。
方法是在历法中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多一个闰月,因此一年平均有383.8978天,而农历平年平均有354.3672天。)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02: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我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此历,为与现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历”。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03:
公历也就是指得公元纪年,这个历法是源于西方的一种纪年历法,它的起源来自与耶稣的诞生,在这之前的被称为“公元前”,在这之后正常的纪年,而我国采用这种通用的纪年方式是在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全国政协中通过!
阳历是一种“太阳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历”,它是根据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一年制定的历法。根据阳历的日期可以很清楚的区分四季冷暖的变化,但是,根据阳历制定的“月份”却无关与月亮的盈缺,朔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