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红木的小常识

红木的小常识

海南黄花梨

海南黄花梨学名降香黄檀,以其不易开裂、不易变形、易于加工、纹理清晰等优良木性,一直被视为制作家具的珍贵良材。据周默在《木鉴》中记载:“新锯开的黄花梨有一股浓烈的辛香味,但时间久了,特别是成了老家具,其气味则转成微香,一般是闻不出来的。如果允许的条件下,可在不显眼的地方刮下一小片,闻出香味一般就是黄花梨。所谓的"越南黄花梨"则是酸香味。”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目前在木材鉴定学上无法明确划分,香味,在这里就成为了辨别二者的重要参考指标。

小叶紫檀

学名檀香紫檀,又名金星紫檀、牛毛纹紫檀等,产自印度,是我国清代宫廷家具的主要用材。小叶紫檀有淡淡的檀香味,新剖开的木材比较明显,久则转为无味。在选购紫檀家具的时候,通过味道辨别仅限于刚刚制作的家具或者新剖开的木材,切不可单纯迷信檀香味,需要综合考量。

老挝红酸枝

学名交趾黄檀,又名大红酸枝,是红酸枝类中木性最好、应用最广泛的木材。这种木材产自老挝、越南,通常呈深红色,有黑色条纹(俗称黑筋),带酸香气。大红酸枝是我国制作家具的传统用材。

老挝花梨

老挝花梨学名鸟足紫檀,主要产自老挝,生长轮比较明显,心材红褐至紫红褐色,常带深色条纹,气干密度较大,易沉于水,木屑水浸后有荧光,是现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红木家具用材。老挝花梨的香味可以算得上是花梨木中最为浓郁的,如果用它制作柜子,那么一打开柜门,就会有一股浓厚的香气扑面而来,比较容易辨别。

红木与养生保健

红木是非人工种植的大自然的产物,它顺其自然地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深山老林之中,吸取日月之精华,收山水之灵气,形成了重、硬、细、少的名贵木材特性。红木是制作高档家具的好材料,也是人类养生保健的宝物。

红木家具是最环保的家具,纯天然的材料,没有任何现代的化学物质。正因为如此,各界人士都非常喜爱红木家具。其实,环保只是红木家具的一小部分,最重要的还是红木材质里含有养生保健元素。红木材质里的养生保健元素对人的健康大有益处。

小叶紫檀与养生保健

内服,内服煎汤,主治金疮,止痛止血生肌。

外敷,具有消除关节肿痛的功效;白醋与紫檀末混合敷在腿部关节处,能够消除关节肿痛;紫檀对肠胃也很好。

制家具,把紫檀屑做成抱枕的枕芯,对肠胃病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另外,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说紫檀不仅能够止血、止痛,还能调节气血,气血调和了,气色自然就会好的。所以脸上长疙瘩,把紫檀木的锯末涂在皮肤上,每晚敷10分钟,当面膜一样,不仅消痘而且肤色亮白细腻。并且反复揉搓之后,紫檀会散发出一种叫做“木氧”的.物质,不仅能够起到安神醒脑的作用,而且长期使用还能够促进细胞再造,预防皱纹的出现。

花梨木与养生保健

花梨木,即紫檀属花梨木类。

内服,以根、皮、茎及叶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活血化瘀,祛风消肿。用于跌打损伤,腰肌劳损,风湿关节痛,产后血瘀疼痛,白带,流行性腮腺炎,丝虫病;

外敷,根皮外用治骨折;叶外用治烧烫伤。并且此木还有“十里飘香”之称谓,有杀菌、止痒之功效,如蚊咬,用此锯末煎水,涂抹患处,可以起到神奇的杀菌止痒作用。

泡澡,有经验的老木匠常用此泡水洗澡,治疗皮肤病。据说在清以前很长时间药店中都有紫檀碎屑作为药材出售,在上个世纪初由于紫檀料的紧缺,一些药店还将紫檀家具劈成碎屑进行出售。

制家具,紫檀,香气比较淡,但优雅好闻。紫檀是高贵的象征,雍容华贵、大气端庄。古时的大家闺秀或豪门显贵多选紫檀做衣柜,衣服纳于其间,日久生香,悠然享用,妙不可言。

制香料,檀香木,可以提取出药物和香料,制成中药和日用品,如檀香扇和檀香香皂,有扩脑、醒脑、降浊升清的作用。

黄花梨与养生保健

黄花梨,海南降香黄檀俗称黄花梨,亦称“降压木”,原产于我国海南岛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有降血压、血脂及舒筋活血的作用。黄花梨药用部分称为花梨格或降香木,主要指其树干和根部的心材部分。

内服,以其心材入药内服,用木屑泡水,有香气,可以降血压、血脂 ,主治风湿、腰痛、吐血、心胃气痛、高血压等症。 外敷,该药材气味芳香,味稍苦,烧之香气浓烈并有油流出,加水研磨,药液可治疗各种疼痛,也可磨粉外敷,止痛止血,是极好的镇痛剂。

家用,可制作定香剂。用木屑填充做枕头更有舒筋活血之功效,尤其适合老年人使用。而作为养生而言,最好就是要有由海南降香黄檀制成的器物,比如床榻和椅凳之类。人在睡眠和养神时是最为放松的,悠悠降香进入体内直达肺腑,长此以往筋骨舒活、气血充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红木的小常识  小常  小常词条  红木  红木词条  红木的小常识词条  
综合

 汉口是武汉吗 汉口是不是武汉

1、汉口是武汉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三镇之一,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的政治、金融、商贸、对外交往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自古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以“东方芝加哥”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