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汉字,不管有多古老,哪怕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都被我们理解成了“常规汉字”。
在中华文明中,之所以会产生人类唯一的“会意文字”,在TA的形成之初,有过与其他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经历。
其他文明基本上都是从语言发展出来的文字,所以,这类从语言发展出来的文字都属于“拼音文字”。
即使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人类最为古老的文字:苏美尔文字,虽然,其中有一些象形字符,但是,在本质上,苏美尔文字依然属于“拼音文字”。
而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历史上,先于作为“常规汉字”的甲骨文,出现过一种极具文化高度与权力地位的文字,这种文字不是“常规汉字”,而是专门用来记载“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与“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特种图示。
“重叠结构世界”与“心智系统转换”内容,本专栏之前的文章中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展开介绍了。
这种“特种图示”与“心智系统转换”方法,曾经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推广过,之后,在历史长河中,这种“特种图示”演变成周天子朝廷专有的“密文”,甚至成为周天子“文化王权”的象征。
老子家族就是专门为周天子研究这种特种图示的世家,老子就是在这个家族中,最终,通晓了“密文”,并掌握了“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与“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传承人。
所以,老子写下的《道德真经》,其中有很多的字,字形虽然是“常规汉字”,但是,字义却完全是“密文”的字义。
这种“密文”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称为“源头甲骨文”。
所以,我们要真正认识老子在《道德真经》中所阐述的内容,就必须用“密文”的字义去还原,否则,用“常规汉字”字义去解读《道德经》,都不是老子《道德真经》的内涵。
我们今天在这篇中,专门为大家来解读《道德真经》中《德经》第二段句子中最后一句“攘臂而乃之”中的“攘”字,“攘”字在这里是个“密文”字义的字。
“攘”在《道德真经》中是个很重要的字,可以讲“攘”字包含了老子“无为”心法的全部内涵,是对前一句“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的解决方案。既然是“莫之应”,那么该如何“应”呢?答案就在这个“攘”字中。
如果用“常规汉字”字义去认识这个“攘”字,“攘”字就变成了一个极其普通的字,真正内涵就被淹没掉了。
上图是金文“攘”字。
“攘”字在现代汉语中,应该是个生僻字,平时用不大到,但是,对“攘”字我们却都比较熟悉,因为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有过一句“攘外必先安内”的话,所以,上过学的人基本上都认识这个“攘”字。但是,真正知道“攘”字字义的人,好像并不多,基本上都理解成了“战争”的意思。
“攘”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推也”,也就是“向外推”的意思。“攘外”的意思就是:把外来的侵略打出去。
那么,“攘”字“推”的意思是怎么来的呢?
大家仔细看一下上图这个金文,“推出去”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而上图的这个金文“攘”字却有着极其复杂造字结构。为什么会用这么一个极其复杂的图形,来表示简单的“推出去”的意思呢?按照汉字的造字原理,这好像有点反常。
但是,这个造字结构极其复杂的金文“攘”字,就表示“推出去”的意思,作为常规汉字的“攘”字这个“推出去”的意思来自于“密文”,而不是常规汉字。因此,我们要真正认识“攘”字的字义,必须了解“攘”字的“密文”造字内涵。
金文“攘”字的造字,采用的是左右结构。
“攘”字的主要内涵都集中在超复杂的右半部分,我们先来分析右半部分的造字。
“攘”字的右半部分的造字,采用的是内外结构。
请看上图,红色部分的顶部,是个“屋顶”图示,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往回收的最终位置:从“显性人体”回归到“隐性人体”深处,并且进入“隐性世界”,感应在“隐性世界”中的“系统自动力”。
红色部分的下半部分,是左右分开的二条竖形字符,这二条竖形字符是甲骨文“北”字的扩开形状。
甲骨文“北”的“密文”字义是:“重叠结构人体”。左边的竖形字符是个甲骨文“人”字,表示的意思是“显性人体”,右边的竖形字符是个反向的甲骨文“人”字,表示的意思是“隐性人体”。
(注:第一次阅读本专栏的网友,请看前文,或看心智玩家的第一个专栏《Get高端思考》,那里对“重叠结构世界”与“重叠结构人体”有详细的论述。)
所以,红色部分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在“重叠结构人体”内,最终回归到“隐性人体”深处以及“隐性世界”的位置。
请看上图,红色部分内的左半部分,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是个“口”字,表示“感知的主体”的意思。下半部分是个“人”字内嵌入“工”字的字符。
“人”字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在回归的开始阶段,还都在“显性人体”中。
“人”字中的“工”字,其实是个“二”字中加“一竖”的结构。甲骨文“二”字本义表示“重叠结构世界”,上面“一横”表示“隐性世界”,下面“一横”表示““显性世界””,中间“一竖”表示的意思是:从“显性世界”回归到“隐性世界”。
所以,红色部分内左半部分表示的意思,其实就是前句“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中“上礼”的内涵:“感知的主体”从“显性人体”中第一个站点(礼)开始,一直到抵达“隐性人体”中第二个站点(義)。
熟悉《德经》的网友一定知道“上義为之而有以为也”这句,按照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的解读,这句句子的意思就是:“感知的主体”即使进入到“隐性人体”中,在全新的“心理←→行为”模式(无為)中,“显性人体”的力量依然会起主要作用。
所以,红色部分内左半部分的字符,所表达的意思都在“礼”、“上礼”、“義”、“上義”的范围内。因此,在造字中把“工”字符放入“人”字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很准确的。
请看上图,按照我们在一篇文章中的分析,“禮”、“義”所对应的“有德”、“无德”都属于“下德”。在整个“感知的主体”回归的过程中,“上德”、“下德”其实是整个过程的两大阶段。
所以,红色部分内左半部分都属于“下德”的第一阶段。而红色部分内右半部分自然就都属于“上德”的第二阶段。
请看上图,红色部分内的右半部分,也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依然是个“口”字,表示“感知的主体”的意思。下半部分是二个“叉”,这二个“叉”分别表示“感知的主体”在回归过程中的后二个站点“仁”、“德”。“感知的主体”经过这二个站点以后,就能回归到最终的终点。
所以,“攘”字的右半部分的整个内涵,基本上是对前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為也,上義为之而有以为也”的图解。
“攘”字的左半部分是什么意思呢?
请看上图,“攘”字左半部分的字符,其实是一个“方向性”的图示,是“向左、向下”方向的指示,带上二个“向下”箭头,表示的意思是:朝这个方向发生二次作用。
我们先来讲一下“向左、向下”表示什么意思。
在“密文”的造字原理中,上下结构中,“上”表示“隐性世界”的意思,“下”表示“显性世界”的意思;而在左右结构中,“左”表示“显性世界”的意思,“右”表示“隐性世界”的意思。所以,从上下、左右的象限角度来看,“向左、向下”所在象限就是在“显性世界”的范围内。
而那二个箭头表示的意思是:红色部分内“感知的主体”的二大回归过程,都对“摆脱‘显性人体’的掌控”发生着作用。
所以,金文“攘”字的“密文”字义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在“显性人体”中,从“礼”开始练习回归,经过“義”、“仁”、“德”这几个站点,最终回归到“隐性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在不断摆脱“显性人体”的掌控。
常规汉字“攘”字的“向外推”的字义就是从这里延续下来的。
常规汉字中,有不少字的字义,都是从“密文”中延续下来的,类似的字,在我们的解字过程中,大家一定会看到。
中文之所以没有发展出“拼音文字”,就是因为出现过这种非常了不起的“密文”。“密文”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非常崇高的文化与权力的地位,从而发展出了甲骨文这样常规的会意文字。
《道德真经》就是老子用“密文”写成的,而《郭店楚简·老子(甲本)》更是全部都是用“密文”写成的。有兴趣的网友可看心智玩家的第二个专栏《黄帝老子真经》。
“攘臂而乃之”的“臂”字,也是个“密文”字义的字,与“手臂、衣袖”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为大家介绍。
用“密文”写成的《道德真经》、《黄帝老子真经》能引领人类文明进入下一个文明站点。要真正理解TA们的内涵,我们必须用“密文”的字义去还原。
否则,用“常规汉字”通假、认识出来的《道德经》,永远也不可能引领人类文明进入文明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