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怎么写
导语: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参考文献怎么写
(1)期刊
[序号] 主要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 [1] 袁庆龙,候文义.Ni-P 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2)专著
[序号] 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2]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3)论文集
[序号] 著者.文献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3] 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4)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如:[4] 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5)报告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例如:[5]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 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6)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例如:[6]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7)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7]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8)报纸文章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1998-12-25(10).
(9)电子文献
[序号] 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期/引用日期(任选).
例如:[9] 王明亮.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EB/OL].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三、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7.81-86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 2 〕 Chrisstoffels 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
5、专利文献
〔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com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
〔 2 〕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09-26667.1997-01-28
〔3〕Yamaguchi K, 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1999-11-22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
〔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9、电子文献
〔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怎么写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1]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研究吕天群科技资讯- 2006 年15 期.
[2] 浅谈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措施陈新永江苏环境科技- 2006 年01期.
[3] 浅议水利工程建设期的环境保护措施陈刚[1] 戴凤霞[2]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 年3 期.
[4] 水利工程水环境效益的影响因子与量化模型具杏祥[1] 宋春山[2]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6 年1 期.
[5] 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孙景亮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 年2期.
[6]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胡建军科技园地- 2005 年2 期.
[7] 浅谈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张伟龚爱民河北水利- 2005 年9 期.
[ 8] 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形成负面影响的对策探讨 陆孝平、徐世钧 水利发展研究- 2005 年10 期.
[9]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曹永强, 人民黄河- 2005 年1 期.
[10]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水环境定量评价徐晶、宋东辉四川水利- 2005 年1期.
[1]黄学群.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定位及类型选择.天津农业科学2004,10(1):51-54
[2]张聚臣,陈祥等.对农业科技园区存在必要性及经营发展策略的思考[J].农业纵横,2005(5).
[3]马永清,赵宪军,张志鹏.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12).
[4]王朝全.从农业技术的物品性质论农业科技园的制度逻辑[J].中国科技论坛,2003(6).
[5]王树进.农业科技园区经营亏损原因探析[J].科技与经济,2003(3).
[6]朱清海,李崇光.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化经营的理论和优势效应分析及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
[7]甘顺.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05.
[8]黄小晶.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2.
[9]孙振玉.试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EB/OL].,2003-05-12.
[10]龙丽丽.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与个案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5.
[11]查金祥.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开发与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1.
[l2]许亚东.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03.
[13]查金祥,陈世雄,雷海章.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机制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8).
[l4]杨白玫.农业科技园区与内驻企业互动动作过程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15]白玉华.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6]河北科技厅.河北实施4大农业科技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EB/OL].,2006-05-20
[17]宁夏科技厅.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EB/OL].,2006-04-07
[18]王涛.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19]贺志胜.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运作的基本特征[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20]杜彦坤.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1]欧阳欢.科技园管理系统建立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
[22]郭振宗.中国农业企业化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5.
[23]李保会,陈焕英,等.河北农业大学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践及发展方向[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3).
[24]何仙珠.福建省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管理的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06.
[25]王朝全.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4(2).
[26]杨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生的原因、现状和发展对策研[EB/OL].,2006-02-14
[27]温铁军.农村经营制度研究[R].北京:中国农科院,1998.
[28]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模式研究[J].北京:中国科学院,2003.
[29]王树进.透视农业科技园发展的盲点[J].中国高技术产业导报,2006(4).
[30]顾俊,王铁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3(2).
[31]周小琴,查金祥.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建园模式与运行机制[J].浙江工业学院学报,2005(9).
[32]李其才,盖会全.农业科技示范园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06(1).
[33]王建文.河北省农业融资需求调查与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5(3).
[34]薛元龙.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浅析[EB/OL].华容科协网,2007-05-12
[35]孙振玉.浅谈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与体制创新[EB/OL].华容科协网,2005-02-03
[36]杨其长.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匡[EB/OL],华容科协网,2007-05-13
[37]王树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需要研究解决的儿个问题[J].农业技术经济,2003(1).
[38]李向伟,商春荣等.农业科技推广中科技园区的地位及作用探讨—以广东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广东农业科学,2009(1)
[39]李海,景炜明等.宝鸡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初探.安徽农学通报,2009,15(9):31
[40]熊元,向华.贵州贵阳乌当区农业发展理论与因素分析—以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5):15716—15719
[41]陈 莉.合肥市农业科技示范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现代农业科学,2009,l6(6)
[42]陈 莉.合肥市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l9(22)
[43]孙雪梅,缪祥辉.青海西宁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思路.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2)
[37]李瑞芳.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机制及制约因素.农技服务,2008,25(11):145-151
[44]谭江林,罗光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农村经济,2009,27(5)
[45]陈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科技,2007(12).
[46]蒋和平,崔凯.农业科技园区:成效、模式与示范重点[J].农业经济问题,2009(1).
[47]关静,牟学君.阜新经济转型农业园区在探索中前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1).
[48]尤飞,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趋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
[49]张建忠,李同升,李慧栋.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J].农村经济,2006(12).
[50]周文静,杨忠国.农业科技园区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南方农业,2007(3).
[51]程向明.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建设问题与对策建议.绿色科技,2010,(5)
[52]蒋和平,王有年,孙炜琳.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24-75,89-147.
[53]陈栋.甄双七,刘建峰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广东农业科学,2006(12):116-120
[54]周立军.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来源分析—基于知识、学习和社会资本的综合框架.广东农业科学,2010(9):27l-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