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导语: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1.烘托

烘托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用典

用典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

(1)明用典

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就是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

(2)暗用典

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是暗用典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3)正用典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朓那样清新隽永。与典故所述之人事一致,这就是正用典故。

(4)反用典

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

3.虚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描绘的美好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却不在眼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故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4.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描写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

5.起兴

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6.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渲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接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8.抑扬

抑扬是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突出了哀怨的情绪。

9.对比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的昔日繁荣和第四句的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手法  手法词条  诗歌  诗歌词条  表现  表现词条  哪些  哪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