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的接受方式来看,一般文学是诉之于视觉的,而幼儿文学更多诉之于听觉。因为幼儿年龄小、不认识文字,所以他们主要通过“听”来接受文学,“听”老师或是父母朗读、讲解文学作品。幼儿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成人是怎么理解的。
一、朗读
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如果老师朗读得不到位、甚至不正确,那幼儿的体验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于幼儿园文学活动而言,教师如何将作品朗读给孩子就很重要。比如说,老师不同的朗读声调可以传达给幼儿不一样的情感,让他们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活动中教师以怎样朗读,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文学素养以及其对于本作品的理解。对于具有“重复”形式特征的作品,教师在朗读的时候耍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朗读时的声高、语速。对于作品中重复出现的语句,教师朗读时为了强调它们,有意提高声音,放慢语速,希望幼儿能够较容易地体验到或者感知到这些“重复”。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声音的提高、语速的放慢是遵循整个作品基调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声音提高多少、语速放慢到什么程度,都要先考虑到整个作品的协调。而且有时候在重复的字词、语句上降低声高、加快语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比如作品《猜猜我有多爱你?》最后的时候,小兔子已经睡着了,大兔子说“我爱你有到月亮那么远,再绕回来。”的时候,就应该声音放低,营造一种安静而意味深远的爱的意境。
其二、朗读时的停顿方式。教师朗读时不同的停顿方式,可以造成幼儿对作品听觉上的完全不同的结构。印象中在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经常会有人因为停顿的位置错误,将句子断错,进而将文章整个意思弄错。在幼儿文学作品的朗读上也会出现此现象吗?重复结构的作品,重复出现的情节实际上是一个单位,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可以将之当成一个认知模块,将作品当成几个这样模块的有规律的组合体。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有停顿,要间歇有序。如果通篇下来都没有停顿,会造成幼儿的疲劳,幼儿也难以区分出重复的单元;其次要停顿正确。如果老师停顿的地方不对,就会给幼儿感知重复的那一部分造成障碍,原本对于幼儿来说教难感知的结构就难上加难了。
其三、朗读时的体态语言。教师在朗读时,要注意体态语言的表现。因为幼儿年龄较小,朗读者的态势语对他们理解文学作品作用很大。如果在重复的地方,给幼儿以有声语言作用于听觉、体态语作用于视觉,会使幼儿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作品形式上的重复特征。体态语包括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比如在朗诵《青蛙卖泥塘》的时候,每次讲到青蛙吆喝“卖泥塘喽,卖泥塘喽!”时,老师就讲双手放到嘴边,做吆喝状。
二、“留白”
我们通常所说的“留白”是绘画艺术中的一个术语。它表现为绘画时,不论是画人物、花卉或山水,不是将画面全部涂满,也不是堆砌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在画面上留出一定的空间,让欣赏者去联想,去填补。中国画把空白称为“计白”,素有“计白当黑”之说。空白可使画面虚实相生,取得“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其实不光是绘画,其他艺术中的留白也处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将“留白”更广义地理解为:在那些能够引起激发人们思考、需要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通过暗示这一中介,将所要达的真正意图留给人们。在进行由具有重复特征的幼儿文学作品所组织的幼儿文学活动中,教师使用“留白”技巧是指,当重复的部分出现过几次之后,再次出现的时候,教师故意在此处作停留,留下空白,让幼儿来填充。
“留白”目的"是激活幼儿的大脑,使之活跃、兴奋,启发大脑去进行思索和想象,调动思维去填充、去联想。将重复的部分留下空白,实际上是换一种方式,让幼儿又一次对重复的地方产生注意。当幼儿能够填补出重复的部分时,一方面说明了幼儿对之有所感知,而且另一方面,当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填充时,实际上就是自己又一次亲身体验、感知重复。
三、幼儿的参与
幼儿审美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动作性和活动性强。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他们的兴趣也易变化,稳定性较差;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还不可能用内部语言来“消化”审美对象。因而,幼儿缺乏静观欣赏的能力,他们的审美活动往往是动态的,喜欢自己动口、动手。 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并且在动手、动口的参与中获得市美感受。要让幼儿感知文学作品中重复的美,必须在文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通过适当而有效的方式让幼儿参与进来。 体验重复的美。活动中幼儿参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幼儿可以用语言参与,也可以通过表演等等的方式参与。语言参与的情况最多,因为每次活动基本上教师都会考虑到“留白”策略,而将重复的地方“留白”,让幼儿填充,实际上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幼儿的一种语言参与。幼儿语言参与还可以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参与,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创造出作品中没有的、具有重复特征的语句和段落。比如故事《小刺猬藏猫猫》中每一个情节中小兔子和小刺猬之间的对话都是一样,为了让幼儿感受这种语言的重复,活动中我们请男孩扮演小刺猬,女孩扮演小兔子,老师读旁白。“我躲好了,你来找吧。…哈哈,我在这里昵。”(小刺猬的话)“小刺猬,小刺猬,你在哪里啊?”(小白兔的话)。又如故事《谁来抱抱我?》,活动中让全体幼儿扮演不停喊着“谁来抱抱我?”的小女孩,教师扮演小老鼠、大老虎、妈妈的角色,然后,再交换角色体验一次。